

展会动态
会展信息简报 (第十三期)
新闻来源:本站
第 十三 期 2006年6月15日 深圳会展中心资料室编
上海首批50位“高级会展师”新鲜出炉
2006年06月12日 15:10:12 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上海首批50位上海会展行业的精英,1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会展学院获得“高级会展师”证书,这在全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尚属首次。
2010年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培养和储备高级会展人才事关世博会成败。
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发展迅猛,跻身“朝阳产业”之列,但由于会展人才素质良莠不齐、专业知识相对匮乏、行业门槛较低等因素,我国会展业发展仍处于无序状态。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会长吴承璘表示,“‘高级会展师’证书的颁发,是上海,乃至全国会展行业在专业技术水平认证工作上的一个里程碑,对推动全国会展人才的教育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了解到,本次获得“高级会展师”证书的人士都是上海会展行业内的项目经理以上的管理人员和企业骨干,他们也将成为世博会组织管理的主力军。
2005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会展学院正式成立,上海会展业从此走上了一条产业和教育、教学和实践、培训和认证相结合的会展人才培养道路。目前,华东师范大学会展学院会员单位有318家,已出版会展教材6本,会展教育培训系列教材也即将出版。
《上海市会展管理专业技术水平认证证书》经上海市人事局批准,由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上海世博人才发展中心、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共同开发和推出,其职业标准、考核大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作者:刘丹)
厦门会展中心扩建增容 加设配套写字办公楼及展览商务楼等设施
2006年06月09日 11:16:39 来源:国际商报
据厦门市发改委透露,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已于近日立项备案,待两亿多元巨资打造的二期建成后,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将达到23万平方米,展厅面积6.3万平方米,规模将达到国内中大型展览馆的水平。
据了解,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工程按一次规划设计,分两期实施建设,两期的总展览规模为4000 个国际标准摊位,首期工程于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展厅总面积3.3万平方米,可安排1800个国际标准摊位。首期工程的建成,整体上提升了厦门会展场馆的硬软件设施水平,投洽会、台交会、石材展等众多知名品牌展在厦的成功举办,对促进我市会展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随着会展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投洽会、台交会、石材展等展览会的规模的迅速扩大,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现有展馆场地面积不足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集团有限公司称,投洽会目前的展出规模已达到5个展厅,即现有5个展厅全部用满,规模进一步扩大的话将受到场馆面积不足的制约;此外,去年台交会的规模达到5个厅,今年突破5个厅;第五届厦门石材展规模更是达到2200个标准摊位,展览面积42000平方米,由于室内展厅容纳不下,不得不在广场搭建临时展棚。另一方面,首期工程由于工期十分紧迫,许多配套展览设施来不及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例如,展馆内缺少客商报到厅、广告特装制作厅、配套写字办公楼及展览商务楼等,展品库房严重不足,大型展览及会议期间的餐饮配套设施不足等。由于以上原因,也使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与许多大展失之交臂。
据厦门市发改委称,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的建设将有效解决现有展览面积不足与展览设施配套不完善的问题,为投洽会、台交会、石材展等展览的未来发展提供场馆条件,提升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的硬件设施水平与市场竞争力,使其规模达到国内中大型展览馆的水平。据悉,二期展馆在建筑风格上将与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主体建筑保持协调,并根据展览人流、物流、车流进行合理布置,与正在建设的厦门国际会议中心及会展北区规划相互呼应衔接。(学康)
会展动向
西博会转型“上路” 为四川产业发展刻上烙印 开放型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带来展会的重新定位和转型
2006年06月12日 15:02:57 来源:四川日报
第七届西博会使四川再次引起国内外的关注。4天时间,59项经贸活动、6万平方米展出面积、1.8万参展客商、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103个代表团,不断刷新着西博会的历史纪录。
5月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政府负责人认为,“商品展销、经贸交流、招商引资、理论研讨”的有机结合是本届盛会筹备工作的成功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论坛性质的理论研讨已被悄然置后。
另一个变化是:“开展的经贸活动既有投资又有招商”— 很多东南亚国家已将饲料、农副产品等领域的川企作为引资重点对象。与过去的单向引进不同,产业输出也成为经贸合作的重点。
西博会渐变,并深深刻上四川产业发展变化的烙印。
四川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十五”时期,入川世界500强数量翻番,开放型经济成为四川发展新引擎。本届西博会上,又见西门子、蒂森克虏伯、加拿大铝业等著名跨国公司的身影。5月27日展会闭幕前一天,法国ECODAS、荷兰GWI等跨国公司仍然接踵而至。
借助最近几年引进的英特尔,成都市从无到有集聚起一条完整的微电子产业链,中芯国际、友尼森等知名企业纷至沓来。最新的消息是,几家从事晶圆生产的跨国公司又准备在此投资建厂。西博会开幕前,世界500强、全球最大的家电零售商美国百思买集团正式落户四川,采购长虹各类家用电器并向全球销售是其入川重点,而双方的首次接触,正是第六届西博会前后。
西博会上,重装企业签订了大量出口合同。2005年,以重装为主的外包企业通过外包工程带动省内机电产品出口已达2亿美元;2006年,二重与世界500强奥钢联签订的4000万美元轧机出口合同也开始履约。引入阿尔斯通、通用等国际制造业巨头的技术,和跨国公司一起闯荡国际市场,释放过剩的产能,已成为东电、二重等重装企业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路。
即使在最为传统的农副产品领域,类似的变革也随处可见。记者在展会上遇到德阳一家肉类加工企业老总王定庆的时候,他正和几个俄罗斯客户洽谈。国际市场的肉品价格,早已成为川猪产业的晴雨表,本地企业的观念更在悄然生变。
无论是贸易、技术抑或投资合作,开放正在产业层面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川要推动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曹玉书接受本报专访时寄语。和外向型经济相比,这一提法的外延和内涵显然都有了微妙的变化。
还有一份统计同样值得品味:在制造业领域,四川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实现的增量,已超过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入。开放带来的“红利”,由此可见一斑。
突出工业招商和新农村建设,会展活动紧密契合一方产业诉求—西博会找到新的历史定位刚完成对中国最大肉类企业双汇集团的收购,高盛公司随即提出“金砖四国”(即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国名的英文字头组合可简称为BRIC)概念。高盛提醒我们,以上4个处于经济起飞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规模都很大,相互之间的资源、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过去的一年,此消彼长的贸易摩擦和随之而来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向我们诠释了这一观点。
面向未来,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扩张路径和增长方式正发生转变。
应变,工业强省和新农村建设在“十一五”开局之年被确定为推进四川发展的两大内动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业强省路径,如何又快又好地建设新农村?本届西博会专门设立工业、城乡一体化两大展馆,紧靠主题,着力找寻答案。
展馆现场,德国企业团带来建筑、机械制造、自动化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业界认为与四川的工业强省战略十分合拍。俄罗斯各州州长欢迎四川石油、机电企业开拓俄罗斯能源市场……期间,由四川绿科集团牵头,8家川企还与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签署协议,在该州投资2亿元建设集蔬菜种植、肉食品和饲料加工为一体的四川农业经济开发园区。
引资引智引技术,广泛吸取各方经验,采取境外投资、引进环保技术等方式推动增长方式转变,高度契合四川当前两大发展战略的展馆主题让各方找到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在另一层面,将开放经济的外生动力与自身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融合,在谋求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同时着眼于更远的将来和更大的空间,本届西博会既为以后的会展活动提供了思路,更带来了实在的项目合作成果。
如何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将展会打造为更加务实的引资与贸易平台—西博会转型“在路上”分管经贸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专程赴川出席第七届西博会,让人们感到惊喜。
分析指出,国家层面上有这样一种思路,在强调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西部的对外开放必须大步向前发展。
联想到2005年10月商务部部长薄熙来首度访川,他明确表态,要支持有条件的西部城市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多举办一些市场化程度高、专业特色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重要展会。商务部还要为西部地区承接沿海外资的梯度转移创造有利条件,引导著名跨国公司到西部投资。“等成都的新会展中心完全建好,建议把商务部的重要会议放到这里开。”
吴仪在西博会开幕式上强调,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不仅未来5年要积极加以实施,而且将贯穿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全过程。她还鼓动到会的数万客商:“相信你们一定能在这里获得更多的商机和更加广泛的合作空间。”
本届西博会系列重大经贸活动的成功举办,印证了这种帮助—川俄合作周被列入中俄互办国家年的重要日程;邀请境外客商,举办重要招商活动等,商务部等部委给四川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在壮大会展产业方面,四川已与拥有核心职能的国家部委建立了紧密联系。
副省长黄小祥透露,下一步,西博会追求的目标之一是进一步突出实效性。具体思路是,彻底遵循市场机制办会,对内搞好向西和向东的对接,对外积极承接国际资本的大转移,让这一平台在贸易和引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本届西博会已经不再由省政府向市州下达参展任务指标,招展也已实现市场化运作,就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各方的高度关注之下,西博会转型正“在路上”。(记者伍江川刘宇男)
会展视角
传统展会如何“大变脸”?
2006年06月12日 14:59:29 来源:中国经营报
历史上的展览会是西方工业蓬勃发展的标志,1895年德国莱比锡“第一届国际样品博览会”成为现代会展分水岭。我国展览会源自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属于传统展会范畴,即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由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商会学会)主办的展会以及部分市场化程度极低的展会。
二十多年来经历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能够劫后余生的已是屈指可数,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会展产业处于“前产业化时期”,大量新馆涌现和重复办展导致展会资源市场激烈竞争,面对本土和国际会展业进军的双重威胁,像“糖酒会”这样的传统展会将再次经受变脸的市场洗礼,积重难返的传统展会生死未卜,部分传统展览会如订货会、交易会等被迫进行改造,使出全身解数欲求冲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十面埋伏”。
传统展会亟待改造
然而,如何进行传统展会的改造呢?难道仅仅是换一种举办形式就可以枯木逢春了吗?把原有的展览会改为博览会,或者在现有展会期间搞“拼盘游戏”?显然,人们都明白,这样的形式改变不过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只有神形兼备的展会才是最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只有走创新改革之路才能够真正焕发新的生命力,以创新为手段进行系统性传统展会改造才是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号召力,立足于解决客户问题(或者客户的客户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去重新定位产品,开发产品概念,这才是传统展会这样的会展产品经营成功的诀窍——实际上,因为任何一个产品都是一种解决方案,只有解决了客户某一方面的问题才能够被客户购买。
“传统展会的改造”与“品牌展会的打造”是有机联系的两个“展会产品发展阶段”。“传统展会改造”的前提条件是准确判断展会的产品生命周期并对展会未来发展的形成科学战略性思考,“品牌展会规划”的基础则是各类组办商以国际品牌展会为标杆培养国际视野与前瞻性的国际竞争意识。什么是科学的展会战略发展观?如何具备国际化竞争素质?怎样提升组办商在中外市场竞争中的资源掌控能力?如何系统规划品牌展会?如何有效执行展会改造?如何把品牌展会与传媒巧妙结合形成新的传播效应?等等,是我国传统展会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主题会展营销实战
在2002年1月广州“展中展”期间,笔者与张西振曾经就“传统展会改造”从营销的角度提出过《主题会展营销》概念,3年来笔者在拥有10个展会的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国家级展会“厦门9.8投洽会”、中国针纺会等多个行业协会与政府大型传统展会的成功改造实践中证明,《主题会展营销》是从理论到实践解决传统展会转型问题的最佳方案。现把其中“实践篇”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供参考。
展览会凭什么吸引参展商呢?前面已经探讨清楚了,参展商把参加会展作为自己的一种营销手段,参展商参加一个展会,是因为专业观众代表了这个生产商的商品的目标市场。也就是说,参展商品目标市场的存在,才是吸引参展商前来参展的根本原因。
“参展商品目标市场是吸引参展商的根本原因”——我在前不久于济南举办的山东省植保产品订货会上清晰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像这样的植保商品订货会,全国差不多每个省份都在举办,但是唯独山东的最成规模。去年冬季几乎同期举办邻省植保产品订货会就冷冷清清,没有几家农药厂参加。是不是山东省植保产品订货会组织的特别好呢?其实,该展会只是做作为山东省植保站的一个业余创收项目,并没有太多人真正为这个会展花费十足的心思。可是,为什么会成功呢?这是因为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药销售量在全国各省份中名列第一,全国各地农药生产商无不把山东农药市场作为重点争夺的目标市场,纷纷前来参展。同时,由于来山东参展的农药生产商带来的展品都是针对山东的农业种植结构的,山东当地的农药经销商欢迎这种针对性,因此参观山东省植保产品订货会的热情比参观全国植保会的热情还高。山东省植保产品订货会“幸运”依托了山东省这个庞大的农药目标市场,从而取得了成功。
导致山东省植保产品订货会火爆的另一个原因是山东省的农药经销商信誉较好,而同期举办的相邻省份的同类会展则由于当地经销商信誉较差,而且农药市场上假冒伪劣泛滥,许多正规的农药生产商都回避这个市场。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展览活动的中心不是组织者、不是参展商、也不是专业参观者,而是在这背后的参展商品的目标市场(不是会展自身的目标市场)。这个目标市场规模庞大,展会的规模就容易做大;这个目标市场的秩序良好,参展商就会趋之若骛。展览会的组织严密、宣传到位、费用合理、服务周到等等当然都是展览会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关键因素。展会成功的关键因素只能是参展商品的目标市场,舍此即不可能有成功的会展。相反,如果能够发现一个、培育一个、甚至“碰巧撞上”一个成规模、有开发前景的参展商品目标市场,展会组织工作中的一些缺陷、不足都可能无伤大雅,都可能被掩盖。”(摘录自《21世纪中国会展经济与会展产业》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第一版)
作者为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培训与咨询委员会主任,和君咨询集团顾问、清华大学会展专业顾问(作者:应丽君)
高端峰会更亲切——西博会的民生视角
2006年06月08日 09:26:00 来源:四川日报
看待会展业这样一个先导产业时,我们应当清楚,经济发展的实质目的,就是要尽可能改善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条件。相比给相关产业带来的变革,大型会展活动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样重要。回眸西博会,我们发现,民生视角贯穿于盛会的始终。
开放式办会:盛会更亲切
着眼于消费拉动,重要的是能否创造出新的需求。本届西博会作了大量有益探索。
往届西博会,更多考虑的是高层接触,思想碰撞;今年的西博会却大胆尝试开放办会。在西博会主展馆,规模空前的5大国家馆,划分科学的投资理财馆,旅游文化、城乡一体馆,现代馆等8个专业展馆,全面向社会大众开放,随处可见前来逛会的普通市民。不少上会记者感慨,走过六届的专业化路线后,西博会终于放下身段,俨然成为一个市民狂欢的大众节日。
以勃兰登堡和亚琛大教堂为外形设计的德国馆、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俄罗斯馆以及日本循环经济馆等国际展馆纷纷亮相,穿着俄罗斯民族服装的女歌手深情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琳琅满目的泰国和越南产品让市民大掏腰包,泰国的水果和饰品前人头攒动,价格万元至10万元一套的越南酸枝木客厅组合,创下一天卖出8套的纪录。老百姓不出国门就买到正宗的异国产品。
在现代交通馆,一个火车头穿过隧道,从四川综合交通馆内开出来,这一按比例缩小的模型,让老百姓第一次实在“触摸”了成都地铁建设的脉搏。首次设立的投资理财馆吸引花旗银行、华侨银行、东亚银行、中国银行等纷纷各立门户,展示自己的各种存储、投资理财业务。成都市也将城乡一体化成果搬进了会场,人造绿地勾勒出城乡格局未来的变化,同时营造出环保、生态的城市形象。
毫无疑问,西博会的“博”已渐渐走向民众所需。
论坛新内容:热议民生事
中国西部机场建设国际峰会、中国国际乡村旅游发展论坛、中国西部林业产业发展峰会……丰富多彩的经贸洽谈活动和论坛,关注的是如何提升大众生活质量。
西博会期间,不仅有一大批签约项目成为乐谈,更有从各个峰会上传递出的令人欣喜的民生信息:
从西部机场建设国际峰会上听到,四川将新建康定、乐山、亚丁、甘孜、阿坝五大机场;开通成都-九寨沟-西安的直飞旅游航线,以及成都至稻城、康定、阿坝的旅游穿梭航线,四川美景将距大众不再遥远。双流机场也将开建第二条跑道和新候机楼,到2020年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航空枢纽和门户机场。
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德意志银行也透过中国西部金融峰会表示,愿意来四川发展,为百姓带来最优质的金融服务。
更让市民感到欣喜的是,中国西部林业产业发展峰会上透露,成都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新建10个3000平方米以上主题游园,到2006年底使成都建成区绿化率达35.12%,道路、河道绿化地段绿化率达95%,成都人将实现“绿肺”的梦想。
这些信息,无疑使人有理由期盼,今后日子会更加舒心。
盛会新意识:折射民本思维
西博会反映出来的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背后,是大众需求的释放。
除了新产品带来的新需求外,会展业本身,也给市民观念和开放意识带来全新冲击,大众越来越需要西博会了。
“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四川大学大四学生张玲说,自己学了四年的俄语,这次俄罗斯周来了不少外宾,有机会参与翻译,提高了业务水平。
连年举办西博会,成都人的意识在不断进步,从最初的不大关心到饶有兴趣,从冷眼旁观到积极参与。行动的变化,来自思想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博会为四川带来的,不仅是招商环境的开放,更是开放的观念和国际化意识。
盛会即将闭幕时,省领导透露,今后将实行开放式办会,让会议走出会场延伸到市州县、企业、院校、开发区、街道。西博会未来之变,将越来越多地折射出民本思维。(作者:文雅)
会展信息简报
第 十三 期 2006年6月15日 深圳会展中心资料室编
会展新闻
上海首批50位“高级会展师”新鲜出炉
2006年06月12日 15:10:12 来源:新华网上海频道
上海首批50位上海会展行业的精英,11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会展学院获得“高级会展师”证书,这在全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尚属首次。
2010年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培养和储备高级会展人才事关世博会成败。
近年来,我国会展业发展迅猛,跻身“朝阳产业”之列,但由于会展人才素质良莠不齐、专业知识相对匮乏、行业门槛较低等因素,我国会展业发展仍处于无序状态。
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会长吴承璘表示,“‘高级会展师’证书的颁发,是上海,乃至全国会展行业在专业技术水平认证工作上的一个里程碑,对推动全国会展人才的教育培训具有重要意义”。
记者了解到,本次获得“高级会展师”证书的人士都是上海会展行业内的项目经理以上的管理人员和企业骨干,他们也将成为世博会组织管理的主力军。
2005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会展学院正式成立,上海会展业从此走上了一条产业和教育、教学和实践、培训和认证相结合的会展人才培养道路。目前,华东师范大学会展学院会员单位有318家,已出版会展教材6本,会展教育培训系列教材也即将出版。
《上海市会展管理专业技术水平认证证书》经上海市人事局批准,由上海市职业能力考试院、上海世博人才发展中心、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共同开发和推出,其职业标准、考核大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作者:刘丹)
厦门会展中心扩建增容 加设配套写字办公楼及展览商务楼等设施
2006年06月09日 11:16:39 来源:国际商报
据厦门市发改委透露,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已于近日立项备案,待两亿多元巨资打造的二期建成后,厦门国际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将达到23万平方米,展厅面积6.3万平方米,规模将达到国内中大型展览馆的水平。
据了解,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工程按一次规划设计,分两期实施建设,两期的总展览规模为4000 个国际标准摊位,首期工程于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展厅总面积3.3万平方米,可安排1800个国际标准摊位。首期工程的建成,整体上提升了厦门会展场馆的硬软件设施水平,投洽会、台交会、石材展等众多知名品牌展在厦的成功举办,对促进我市会展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随着会展业的不断发展,尤其投洽会、台交会、石材展等展览会的规模的迅速扩大,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现有展馆场地面积不足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集团有限公司称,投洽会目前的展出规模已达到5个展厅,即现有5个展厅全部用满,规模进一步扩大的话将受到场馆面积不足的制约;此外,去年台交会的规模达到5个厅,今年突破5个厅;第五届厦门石材展规模更是达到2200个标准摊位,展览面积42000平方米,由于室内展厅容纳不下,不得不在广场搭建临时展棚。另一方面,首期工程由于工期十分紧迫,许多配套展览设施来不及与主体工程同步建设,例如,展馆内缺少客商报到厅、广告特装制作厅、配套写字办公楼及展览商务楼等,展品库房严重不足,大型展览及会议期间的餐饮配套设施不足等。由于以上原因,也使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与许多大展失之交臂。
据厦门市发改委称,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的建设将有效解决现有展览面积不足与展览设施配套不完善的问题,为投洽会、台交会、石材展等展览的未来发展提供场馆条件,提升厦门国际会展中心的硬件设施水平与市场竞争力,使其规模达到国内中大型展览馆的水平。据悉,二期展馆在建筑风格上将与厦门国际会展中心主体建筑保持协调,并根据展览人流、物流、车流进行合理布置,与正在建设的厦门国际会议中心及会展北区规划相互呼应衔接。(学康)
会展动向
西博会转型“上路” 为四川产业发展刻上烙印 开放型经济的拉动力不断增强,带来展会的重新定位和转型
2006年06月12日 15:02:57 来源:四川日报
第七届西博会使四川再次引起国内外的关注。4天时间,59项经贸活动、6万平方米展出面积、1.8万参展客商、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103个代表团,不断刷新着西博会的历史纪录。
5月27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政府负责人认为,“商品展销、经贸交流、招商引资、理论研讨”的有机结合是本届盛会筹备工作的成功经验。值得注意的是,论坛性质的理论研讨已被悄然置后。
另一个变化是:“开展的经贸活动既有投资又有招商”— 很多东南亚国家已将饲料、农副产品等领域的川企作为引资重点对象。与过去的单向引进不同,产业输出也成为经贸合作的重点。
西博会渐变,并深深刻上四川产业发展变化的烙印。
四川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十五”时期,入川世界500强数量翻番,开放型经济成为四川发展新引擎。本届西博会上,又见西门子、蒂森克虏伯、加拿大铝业等著名跨国公司的身影。5月27日展会闭幕前一天,法国ECODAS、荷兰GWI等跨国公司仍然接踵而至。
借助最近几年引进的英特尔,成都市从无到有集聚起一条完整的微电子产业链,中芯国际、友尼森等知名企业纷至沓来。最新的消息是,几家从事晶圆生产的跨国公司又准备在此投资建厂。西博会开幕前,世界500强、全球最大的家电零售商美国百思买集团正式落户四川,采购长虹各类家用电器并向全球销售是其入川重点,而双方的首次接触,正是第六届西博会前后。
西博会上,重装企业签订了大量出口合同。2005年,以重装为主的外包企业通过外包工程带动省内机电产品出口已达2亿美元;2006年,二重与世界500强奥钢联签订的4000万美元轧机出口合同也开始履约。引入阿尔斯通、通用等国际制造业巨头的技术,和跨国公司一起闯荡国际市场,释放过剩的产能,已成为东电、二重等重装企业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路。
即使在最为传统的农副产品领域,类似的变革也随处可见。记者在展会上遇到德阳一家肉类加工企业老总王定庆的时候,他正和几个俄罗斯客户洽谈。国际市场的肉品价格,早已成为川猪产业的晴雨表,本地企业的观念更在悄然生变。
无论是贸易、技术抑或投资合作,开放正在产业层面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川要推动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曹玉书接受本报专访时寄语。和外向型经济相比,这一提法的外延和内涵显然都有了微妙的变化。
还有一份统计同样值得品味:在制造业领域,四川近几年通过招商引资实现的增量,已超过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入。开放带来的“红利”,由此可见一斑。
突出工业招商和新农村建设,会展活动紧密契合一方产业诉求—西博会找到新的历史定位刚完成对中国最大肉类企业双汇集团的收购,高盛公司随即提出“金砖四国”(即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国名的英文字头组合可简称为BRIC)概念。高盛提醒我们,以上4个处于经济起飞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规模都很大,相互之间的资源、市场竞争将十分激烈。过去的一年,此消彼长的贸易摩擦和随之而来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向我们诠释了这一观点。
面向未来,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扩张路径和增长方式正发生转变。
应变,工业强省和新农村建设在“十一五”开局之年被确定为推进四川发展的两大内动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工业强省路径,如何又快又好地建设新农村?本届西博会专门设立工业、城乡一体化两大展馆,紧靠主题,着力找寻答案。
展馆现场,德国企业团带来建筑、机械制造、自动化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业界认为与四川的工业强省战略十分合拍。俄罗斯各州州长欢迎四川石油、机电企业开拓俄罗斯能源市场……期间,由四川绿科集团牵头,8家川企还与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签署协议,在该州投资2亿元建设集蔬菜种植、肉食品和饲料加工为一体的四川农业经济开发园区。
引资引智引技术,广泛吸取各方经验,采取境外投资、引进环保技术等方式推动增长方式转变,高度契合四川当前两大发展战略的展馆主题让各方找到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在另一层面,将开放经济的外生动力与自身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融合,在谋求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同时着眼于更远的将来和更大的空间,本届西博会既为以后的会展活动提供了思路,更带来了实在的项目合作成果。
如何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将展会打造为更加务实的引资与贸易平台—西博会转型“在路上”分管经贸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专程赴川出席第七届西博会,让人们感到惊喜。
分析指出,国家层面上有这样一种思路,在强调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西部的对外开放必须大步向前发展。
联想到2005年10月商务部部长薄熙来首度访川,他明确表态,要支持有条件的西部城市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多举办一些市场化程度高、专业特色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重要展会。商务部还要为西部地区承接沿海外资的梯度转移创造有利条件,引导著名跨国公司到西部投资。“等成都的新会展中心完全建好,建议把商务部的重要会议放到这里开。”
吴仪在西博会开幕式上强调,西部大开发是中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不仅未来5年要积极加以实施,而且将贯穿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全过程。她还鼓动到会的数万客商:“相信你们一定能在这里获得更多的商机和更加广泛的合作空间。”
本届西博会系列重大经贸活动的成功举办,印证了这种帮助—川俄合作周被列入中俄互办国家年的重要日程;邀请境外客商,举办重要招商活动等,商务部等部委给四川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帮助。在壮大会展产业方面,四川已与拥有核心职能的国家部委建立了紧密联系。
副省长黄小祥透露,下一步,西博会追求的目标之一是进一步突出实效性。具体思路是,彻底遵循市场机制办会,对内搞好向西和向东的对接,对外积极承接国际资本的大转移,让这一平台在贸易和引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本届西博会已经不再由省政府向市州下达参展任务指标,招展也已实现市场化运作,就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各方的高度关注之下,西博会转型正“在路上”。(记者伍江川刘宇男)
会展视角
传统展会如何“大变脸”?
2006年06月12日 14:59:29 来源:中国经营报
历史上的展览会是西方工业蓬勃发展的标志,1895年德国莱比锡“第一届国际样品博览会”成为现代会展分水岭。我国展览会源自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属于传统展会范畴,即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由各级政府、行业协会(商会学会)主办的展会以及部分市场化程度极低的展会。
二十多年来经历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能够劫后余生的已是屈指可数,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会展产业处于“前产业化时期”,大量新馆涌现和重复办展导致展会资源市场激烈竞争,面对本土和国际会展业进军的双重威胁,像“糖酒会”这样的传统展会将再次经受变脸的市场洗礼,积重难返的传统展会生死未卜,部分传统展览会如订货会、交易会等被迫进行改造,使出全身解数欲求冲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十面埋伏”。
传统展会亟待改造
然而,如何进行传统展会的改造呢?难道仅仅是换一种举办形式就可以枯木逢春了吗?把原有的展览会改为博览会,或者在现有展会期间搞“拼盘游戏”?显然,人们都明白,这样的形式改变不过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只有神形兼备的展会才是最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只有走创新改革之路才能够真正焕发新的生命力,以创新为手段进行系统性传统展会改造才是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号召力,立足于解决客户问题(或者客户的客户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去重新定位产品,开发产品概念,这才是传统展会这样的会展产品经营成功的诀窍——实际上,因为任何一个产品都是一种解决方案,只有解决了客户某一方面的问题才能够被客户购买。
“传统展会的改造”与“品牌展会的打造”是有机联系的两个“展会产品发展阶段”。“传统展会改造”的前提条件是准确判断展会的产品生命周期并对展会未来发展的形成科学战略性思考,“品牌展会规划”的基础则是各类组办商以国际品牌展会为标杆培养国际视野与前瞻性的国际竞争意识。什么是科学的展会战略发展观?如何具备国际化竞争素质?怎样提升组办商在中外市场竞争中的资源掌控能力?如何系统规划品牌展会?如何有效执行展会改造?如何把品牌展会与传媒巧妙结合形成新的传播效应?等等,是我国传统展会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主题会展营销实战
在2002年1月广州“展中展”期间,笔者与张西振曾经就“传统展会改造”从营销的角度提出过《主题会展营销》概念,3年来笔者在拥有10个展会的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国家级展会“厦门9.8投洽会”、中国针纺会等多个行业协会与政府大型传统展会的成功改造实践中证明,《主题会展营销》是从理论到实践解决传统展会转型问题的最佳方案。现把其中“实践篇”的部分内容摘录如下,供参考。
展览会凭什么吸引参展商呢?前面已经探讨清楚了,参展商把参加会展作为自己的一种营销手段,参展商参加一个展会,是因为专业观众代表了这个生产商的商品的目标市场。也就是说,参展商品目标市场的存在,才是吸引参展商前来参展的根本原因。
“参展商品目标市场是吸引参展商的根本原因”——我在前不久于济南举办的山东省植保产品订货会上清晰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像这样的植保商品订货会,全国差不多每个省份都在举办,但是唯独山东的最成规模。去年冬季几乎同期举办邻省植保产品订货会就冷冷清清,没有几家农药厂参加。是不是山东省植保产品订货会组织的特别好呢?其实,该展会只是做作为山东省植保站的一个业余创收项目,并没有太多人真正为这个会展花费十足的心思。可是,为什么会成功呢?这是因为山东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药销售量在全国各省份中名列第一,全国各地农药生产商无不把山东农药市场作为重点争夺的目标市场,纷纷前来参展。同时,由于来山东参展的农药生产商带来的展品都是针对山东的农业种植结构的,山东当地的农药经销商欢迎这种针对性,因此参观山东省植保产品订货会的热情比参观全国植保会的热情还高。山东省植保产品订货会“幸运”依托了山东省这个庞大的农药目标市场,从而取得了成功。
导致山东省植保产品订货会火爆的另一个原因是山东省的农药经销商信誉较好,而同期举办的相邻省份的同类会展则由于当地经销商信誉较差,而且农药市场上假冒伪劣泛滥,许多正规的农药生产商都回避这个市场。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展览活动的中心不是组织者、不是参展商、也不是专业参观者,而是在这背后的参展商品的目标市场(不是会展自身的目标市场)。这个目标市场规模庞大,展会的规模就容易做大;这个目标市场的秩序良好,参展商就会趋之若骛。展览会的组织严密、宣传到位、费用合理、服务周到等等当然都是展览会成功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关键因素。展会成功的关键因素只能是参展商品的目标市场,舍此即不可能有成功的会展。相反,如果能够发现一个、培育一个、甚至“碰巧撞上”一个成规模、有开发前景的参展商品目标市场,展会组织工作中的一些缺陷、不足都可能无伤大雅,都可能被掩盖。”(摘录自《21世纪中国会展经济与会展产业》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年3月第一版)
作者为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培训与咨询委员会主任,和君咨询集团顾问、清华大学会展专业顾问(作者:应丽君)
高端峰会更亲切——西博会的民生视角
2006年06月08日 09:26:00 来源:四川日报
看待会展业这样一个先导产业时,我们应当清楚,经济发展的实质目的,就是要尽可能改善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条件。相比给相关产业带来的变革,大型会展活动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同样重要。回眸西博会,我们发现,民生视角贯穿于盛会的始终。
开放式办会:盛会更亲切
着眼于消费拉动,重要的是能否创造出新的需求。本届西博会作了大量有益探索。
往届西博会,更多考虑的是高层接触,思想碰撞;今年的西博会却大胆尝试开放办会。在西博会主展馆,规模空前的5大国家馆,划分科学的投资理财馆,旅游文化、城乡一体馆,现代馆等8个专业展馆,全面向社会大众开放,随处可见前来逛会的普通市民。不少上会记者感慨,走过六届的专业化路线后,西博会终于放下身段,俨然成为一个市民狂欢的大众节日。
以勃兰登堡和亚琛大教堂为外形设计的德国馆、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俄罗斯馆以及日本循环经济馆等国际展馆纷纷亮相,穿着俄罗斯民族服装的女歌手深情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琳琅满目的泰国和越南产品让市民大掏腰包,泰国的水果和饰品前人头攒动,价格万元至10万元一套的越南酸枝木客厅组合,创下一天卖出8套的纪录。老百姓不出国门就买到正宗的异国产品。
在现代交通馆,一个火车头穿过隧道,从四川综合交通馆内开出来,这一按比例缩小的模型,让老百姓第一次实在“触摸”了成都地铁建设的脉搏。首次设立的投资理财馆吸引花旗银行、华侨银行、东亚银行、中国银行等纷纷各立门户,展示自己的各种存储、投资理财业务。成都市也将城乡一体化成果搬进了会场,人造绿地勾勒出城乡格局未来的变化,同时营造出环保、生态的城市形象。
毫无疑问,西博会的“博”已渐渐走向民众所需。
论坛新内容:热议民生事
中国西部机场建设国际峰会、中国国际乡村旅游发展论坛、中国西部林业产业发展峰会……丰富多彩的经贸洽谈活动和论坛,关注的是如何提升大众生活质量。
西博会期间,不仅有一大批签约项目成为乐谈,更有从各个峰会上传递出的令人欣喜的民生信息:
从西部机场建设国际峰会上听到,四川将新建康定、乐山、亚丁、甘孜、阿坝五大机场;开通成都-九寨沟-西安的直飞旅游航线,以及成都至稻城、康定、阿坝的旅游穿梭航线,四川美景将距大众不再遥远。双流机场也将开建第二条跑道和新候机楼,到2020年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航空枢纽和门户机场。
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德意志银行也透过中国西部金融峰会表示,愿意来四川发展,为百姓带来最优质的金融服务。
更让市民感到欣喜的是,中国西部林业产业发展峰会上透露,成都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新建10个3000平方米以上主题游园,到2006年底使成都建成区绿化率达35.12%,道路、河道绿化地段绿化率达95%,成都人将实现“绿肺”的梦想。
这些信息,无疑使人有理由期盼,今后日子会更加舒心。
盛会新意识:折射民本思维
西博会反映出来的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背后,是大众需求的释放。
除了新产品带来的新需求外,会展业本身,也给市民观念和开放意识带来全新冲击,大众越来越需要西博会了。
“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四川大学大四学生张玲说,自己学了四年的俄语,这次俄罗斯周来了不少外宾,有机会参与翻译,提高了业务水平。
连年举办西博会,成都人的意识在不断进步,从最初的不大关心到饶有兴趣,从冷眼旁观到积极参与。行动的变化,来自思想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博会为四川带来的,不仅是招商环境的开放,更是开放的观念和国际化意识。
盛会即将闭幕时,省领导透露,今后将实行开放式办会,让会议走出会场延伸到市州县、企业、院校、开发区、街道。西博会未来之变,将越来越多地折射出民本思维。(作者:文雅)
6月国内会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