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展会资讯 - 展会动态

会展信息简报〔第三十八期〕

发布日期:2008-09-29 新闻来源:

第 三十八 期    
2007年9月1日  深圳会展中心资料室编
  
会展经营
输出管理:简单的利益链 

来源:中国展览   时间:2007年06期

 
摘  要
  准确地,说到目前为止,展馆输出管理并没有标准的模式。一方面是展馆方对输出管理持有太多的期待,另一方面却是专家对这种合作方式的冷眼旁观。经过了第一轮的合作,尝试了输出管理的展馆并未从彼此的合作中获取利益。由于缺少展馆输出管理的标准,彼此的合作只是双方能够接受的协商而已,而这也造成了日后经营责任的不清晰。
  值得提出的是,我国现有的展馆输出管理方式在其他国家几乎找不到样本。而外来洋管家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却屡屡遭遇来自当地政府的违规越权。也就是说,当地政府仍然不愿舍弃行使行政手段,可这在外来的洋管家看来,却是违反了市场化的运作规则。由于双方在理念上没有取得一致,最终导致了跨国联姻关系的破裂。
总体上,展馆输出管理这一合作方式无可厚非,这也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部分展馆为了生存而进行的一种尝试。可问题在于,如果地方政府部门能够基于市场准则,对会展产业的发展进行合理化的规划,也就不会有各地展馆一旦建成,就处于饥饿的边缘,不得不首先解决温饱问题,而不是管理和服务。
 
一、展馆生存现状:尴尬的困境
   今年初,中国贸促会首次发布了对中国内地展览场馆比较全面的统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到2006年底,中国内地共有20D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会展中心和展览场馆约170家。可用于展览的总面积达到536.5万平方米,其中2/3是室内展馆,1/3为室外展馆。展览面积位居世界前列。而展览王国的德国全国的展览总面积是240万平方米。更令中国会展业尴尬的是德国展馆的出租率近50%,中国展馆的平均出租率只有15%。
  按照国际上的计算标准,展馆的平均使用率达到25%就可以收支平衡,每年的收入能够支付运营费、员工工资、展馆折旧以及贷款利息等。如果达到40%以上经营状况算是较好的。达到60%至70%时才能实现最佳的市场效益。参照这一标准,中国内地的展馆只能算是惨淡运营。
1.过剩与效率失衡
  尽管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内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会展场馆建设明显降温,部分地区的展馆属于续建工程,新批项目减少。但相反却是中西部地区会展场馆建设的快速升温,会展经济已成为不少中西部省区重点开拓的新兴产业。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执行主任过聚荣指出,2006年度中国会展场馆建设尽管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但是各地场馆建设温度未降。我国内地展馆建设总体上已出现总量过剩、布局不合理、运行效率偏低的失衡状态。他指出,首先是总量过剩。2006年,我国展览面积超过350万平方米,但展馆单馆面积小,80%的现有展馆的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下。而德国,其全国展览面积仅为240万平万米,展馆平均面积则在10万平方米以上。
  其次,布局不合理。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会展需求旺盛,展馆供不应求。而相当部分城市展馆使用率非常低,展馆闲置率较高。全国绝大多数展览馆平均使用率只维持在1 
0%左右。
  此外,就是运行效率偏低。从增速上看,展馆的年递增率大大高于展览项目的年递增率。与展馆面积急剧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年来展馆总收入增长缓慢。展览场馆平均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收入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1年以来,年降幅超过25%。
从全国展馆数量上看已经严重过剩。专业人士认为二线会展城市的这种仅为某个大型展会而筹建大型展馆的做法造威了资源浪费。
2.攀比导致过于盲目
  今年1月14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期间,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直言中国展览场馆建设总体上过热的现实。他指出,当前展馆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直接成为投资主体,由于缺少周密的市场考虑,贪大求全,希望一步到位,致使些地方在展览场馆建设方面投入过大,缺乏市场调研和准确的规模定位。
  目前,我国内地一些城市场馆建设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不考虑当地和周边城市展览市场的需求,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结果导致布局不合理,要么展览馆规模过大,展览空置率过高,要么规模太小用不了几年就得扩建和改造,造成资金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与此同时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城市的展馆被当成城市形象和标志性建筑。展馆位于城市中心繁华地带,土地储备不足,交通无法高效组织,外表高大,多层建筑,内部展厅高度和结构严重影响展会的举行和效果;尤其是很多展馆忽视人性化设计,配套设施不齐全;展馆布局和功能上没有充分考虑参展商和观众的便利性和舒适度,配套设施滞后,交通住宿餐饮通讯等无法满足展会需求。
  杜塞尔多夫展览(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冯培喜指出,目前国内的部分展览馆建设在规划、选址等环节,往往由非专业展览公司操作,物流、会议、餐饮等配套设施考虑不周,从而影响了展馆的经营。
二、输出管理留下的后遗症
  首开展馆输出管理之先河者,是上海国际展览有限公司(INTEX)。2003年,INTEX和上海市世博集团(SIEC)以30%的股权与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合资成立了宁波会展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和经营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INTEX对宁波国际会展中心管理模式的新鲜出炉首创馆际间输出管理的先河,在会展界引起广泛的关注。
 在此后,输出管理成为其他展馆效仿的样本。仅上海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就先后对宁波、威海和郑州的展馆进行了输出管理的合作。随后,这一合作方式更是演变为跨国的联姻模式。表面上看,这一合作方式是双赢,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2006年底,国内馆际间的两个案例,就相继结束了输出管理的合作。继而衍生出新的问题,再次引起业界的关注。
1.竞争大于合作
  日前,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南昌国际会展中心与安徽国际会展中心解除了输出管理的合作关系。据其介绍,双方于2006年底协议到期,自动解除合作关系,没有继续签约。其主要原因在于,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只是协助建成后的南昌国际会展中心提前进入的管理程序,通过一年的合作,应该说,基本上达到了协商的目的。
  至于没有继续合作,在南昌国际会展中心一方看来,由于区位的接近,彼此的竞争大于合作。更何况,展馆运营起步之后,要尽快与国际化的标准接轨,但这些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就不具备优势了。简单地说,作为输出管理一方的决策者,要有准确的城市定位和富有管理经验的管理团队,按照国际化的标准进行市场化运营才有可能对另一方进行输出管理。
  由于没有展馆输出管理的标准作参照,南昌国际会展中心也很困惑。这位人士表示,南昌国际会展中心目前仍在寻求合作,最需要的还是能带来项目的合作方,如果只是纯粹的输出管理,那就必须是国际化专业运营管理机构。
据了解,南昌国际会展中心干2005年12月落成的前期,就由安徽国际会展中心和全国工业品贸易中心联合会组建的管理公司进行输出管理。在当时,已有业界人士对安徽国际会展中心是一个新型的会展企业运营不到4年也能够将自己的管理经验运用到南昌新馆产生过质疑。
 
2.“不现实”的佐证
  无独有偶,去年年底,上海国际展览中心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国际)与山东威海万龙会展有限公司也终止了输出管理的合作。至于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双方没有再继续合作,威海方面称是由于设施的不完善没能满足上海方面的需要。但一南一北两方在观念上的差异也致使上海管理方式在威海遭遇了“水土不服”。最终导致原定10年的合作在一年之后结束。双方都以已经不再合作了而一言蔽之。
  据了解,2005年6月受威海市政府的委托,共同投资组建威海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威海国际会展中心。由威海市政府开发投资的威海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总投资超过3亿元,展览面积2.6万平方米,可容纳室内展位1100个,于2005年9月正式启用。在与上海国际签订合作协议时,威海市政府的高层表示,威海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希望通过与上海国际的合作,带动威海会展、旅游行业快速发展。
  业界有关人士认为,上海国际与威海方面分手,是预料之中的事情。理由非常简单,在威海一方,希望上海国际能够带展会项目过去,但这个想法本身就不现实,在上海举办的展览项目,移植威海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
  此外,还有个不得不提及的输出管理案例,2004年4月,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和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签订了展馆输出管理合作合同。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上海光大和杭州和平的合作,是继上海国际与宁波国际会展中心输出管理合作之后,国内第二个馆际间的合作案例。
据知情人士透露,双方的合作经过了一年的接触谈判,包括杭州市政府的高层,对这一合作都给与了极大的支持。在签约仪式上,杭州市下城区政府承诺在3年内筹措100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支持双方合作和会展市场的开拓发展。双方协议,2005年,上海光大为杭州和平引进品牌会展合作项目,合作办展达到4000个展位。据知情人士透露,双方并未达成实质性合作。
三、洋管家:水土不服?
  在内地展馆之间的输出管理合作乐此不疲时,外资展览公司也乘势介入,再次为输出管理烧旺了一把火。一时间,输出管理成为会展行业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概念”,也成为关注度较高的事件之一。
  特别是,当外资展览公司相继投入到地方展馆的管理,中国内地展馆过剩的现实似乎变得没那么突出了。甚至还出现了有的展馆为了吸引外资公司还增加了建馆的资金,以此获取对方的垂爱。但来自现实层面的问题是双方该如何就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的经营与管理达成共识。长期以来,在会展业中外双方的合作理念上的偏差一直是个不大不小的障碍,难以沟通也是由来已久。
  令外资展览公司疑惑的是,尽管内地的展馆,包括办展机构,在高调要推动中国会展业进人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运作时,却在外资公司严格执行国际化的标准时,而没有了执行力。不得不提及的是,在近年来,中、外双方在合作上涉及最多的是彼此如何做出让步。但前提是,地方政府要有执行行政的权限,言外之意,外资公司要学会适应入乡随俗。这在近年兴起的输出管理舍作方式上尤为明显。
1.亚洲笔克将出局
  目前,亚洲笔克展览展览公司(下称亚洲笔克)与重庆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重庆城投)之间关于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输出管理的合作双方已经陷入僵局。坊间传闻称,亚洲笔克已被重庆城投给赶出来了。而亚洲笔克出局的条件是,获得由双方台资成立的管理公司的部分股份。据了解,早在2005年初,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还在建设期间,重庆城投与亚洲笔克便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双方按3:7比例出资组建会展管理公司,共同管理、经营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协议签定1 
2年。这也是笔克集团参与内地展馆输出管理的第一例。
  据知情人士透露,亚洲笔克与重庆城投出现分歧的主要原因,完全是亚洲笔克在对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管理期间,虽然与国际接轨了,但却和市场不接轨。据这位人士解释说,客商反映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服务不好,收费标准太高。特别是展会前期布展的加班费,按照亚洲笔克的收费标准,晚上1 
8点到20点,每小时收3500元;如果是重庆市政府组织的活动,晚上的加班费每小时是30D0元。还有,到了闭馆的时间,展馆的灯马上就关掉,就算是还有客商在现场洽谈,也毫不商量。因此,亚洲笔克与重庆城投甚至是重庆市政府之间产生的矛盾很多,
  这位人士还透露说,日前,已被赶出局的亚洲笔克正在筹备其之前与重庆城投策划的”婚博会 目前双万已羟闹到了重庆市的工商部门。重庆城投认为这个展览项目是双方之前共有的亚洲笔克不能自己组织。如果协调不了双方可能会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2.新展放弃部分股权
  遭遇和亚洲笔克同样命运的还有新加坡国际会展集团(下称新展集团)。据了解,早在2005年,新展集团在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拥有51%股份,是大股东。但目前由于新展集团和天津泰达集团(下称泰达集团)在管理经营上意见不统一,新展集团已放弃部分股份而撤出展馆的经营管理。作出让步后,新展集团拥有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35%股份,而泰达集团由最初的49%增加到65%,成为大股东。至此,由双方出资成立的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管理公司,在合作只有一年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一次股本转换。
当被问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述的变动时,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总经理宋颖怡说,主要是“情感问题也就是责任感问题。外来的经营者管理者对合作的展馆缺乏切肤的情感,也就不可能尽心尽责”。而在泰达集团看来,新展集团则水土不服。在双方签订协议之初,泰达集团就明确表示,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最需要的不是展馆的管理而是展览项目的开发和引进。而新展集团也承诺,2005年移植2个国际展,2006年再移植2个国际展。争取2—3年培育市场,3年后,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实现盈利。
事实上,已经快被业界淡忘的另一案例,也是一个最不成功的案例。2004年,新加坡环球万通会展公司与沈阳国际会展中心合资组建沈阳中新国际会展公司,并且参与组织了第三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随后由于种种原因,双方解除了合作协议,沈阳中新国际会展公司悄然解散。
四.展馆输出管理:只是帮忙而已?
  展馆输出管理从一开始,合作的方式就不清晰。业内资深专家强调,从目前的几家来看,彼此既不是一家展馆兼并另一家展馆,如果是照搬星级饭店管理的模式,那就要将展馆的经营理念、品牌项目以及管理经验移植到当地,并且还要为合作方增加经济效益,这才是进行输出管理合作的前提。
  很显然,目前我国的展馆输出管理并不是这样。严格地说,还仅仅是个概念,不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太过于理想化。严格地说,输出的一方也只是帮忙而已。最后的结果就是有合作之名而未得到合作之实。
1.行业不成熟
  就目前而言,展馆生存艰难,是很多地方政府都面临的个难题。更为尴尬的是,花巨资建成的展馆,既没有展览项目,也缺少经营管理的人才。于是,为了改变现状,各地方政府就只有行使行政职能,调动政府的相关机构举办展会。由此也出现了一种现象,一些做过外贸的政府官员,转行做展会,但很难褪去买办的色彩。
  更普遍的现象是,一些省、市并不具备举办展会的基本条件,可是为了措上会展经济这班车,这些省、市的政府高层亲自跑中央相关部门和各类行业协会拉展览项目,已经成了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景。
  在展馆输出管理出现之初,就引起了业界高度的关注。输出管理就意味着要带展览项目,但这样一来,新的问题也出现了。业界的共识是,组织一个展览项目比管理展馆的难度还大。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想法过于一厢情愿,可操作性非常小。首先,品牌展会移植并不是主办方就可以决定的,要考虑到产业和市场的需求,同时还要征求参展商和采购商的意见;其次,即使移植,也是在展会无法满足参展的需求,为了更多的参展企业,才有可能将展会移植到相近的城市举办。但这样移植万式很鲜见有成功的。即使是同城异馆举办,主办方所有承担的风险都是不可估量的,更何况是两个城市呢。
  针对这一方式,专家则认为,像上海和宁波这样的两个城市,即便是区域内的互补的关系,上述的移植方式也不太可能。第一,品牌展会也是有一定的规模的,如果分为两个城市举办,成本会很高,展会也需要成本核算的;第二,本身这两个城市之间就是竞争的关系。也就是说,彼此不可能是双赢,而只能是瓜分蛋糕。
2.展馆经营亟待“破局”
  纵观目前的绝大多数的展馆,都处于半政府的状态,脱离了市场化的经营。为此,政府也要背上展馆经营和管理,这个并不轻松的包袱。
  专家指出,展馆经营要比政府行使职能复杂得多,需要随时遵循市场的需求而转变,要按照企业经营的标准来执行。政府也要回归到宏观调控的位置上,负责展馆周边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以此带动更大、更多的经济效益。如此一来,既体现了政府的明智,也卸掉了包袱,两全其美。
  然而,问题就在于,一批展馆建设前并没有经过市场调研和深入的可行性研究,所以导致展馆的使用率非常低。经营展馆是一门学问,有了展馆不保证就有展览项目。有专家说,中国的会展产业正在逐步市场化,但要真正实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将经历一个无法估计的漫长过程。中国的展览项目很大一部分仍将由政府主导,外资展览公司的引进与合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还有专家指出,对于中国目前的会展产业,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工作要做。由于缺乏准确的数据,很难让合作者和参展商对展览项目的效果作出准确的评估,这就直接导致了参与者的一些决策,无法科学地完成。
专家指出,展览强国的德国并没有晨馆输出管理这种模式,主要是因为德国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展馆,然后成立公司,成立董事会,由董事会授权经营管理人员去管理。此外,德国基础的配套设施比较好,比如再建新的展馆时,旧的展馆留作他用,但管理队伍会直接到新馆开展业务。而我国一些城市在建设展馆时基础的东西还不具备,更缺乏对市场的把握。
 
附 录 展馆输出管理案例一览
  2003年,受宁波市政府委托,上海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正式开始经营管理宁波国际会展中心,提供以ISO9001为核心的全套输出管理。
  2004年4月,杭州和平会展中心与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在杭签订输出管理合作合同。目前双方已解除输出管理合作关系。
  2005年1月,新加坡国际会展集团获得中国天津滨海国际会展中心的管理合约,天津滨海会展有限公司由泰达集团与新加坡新展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目前,双方的合作已经完成了第一次股本转换。
  2005年6月,通过实地考察和反复论证,上海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再次尝试与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和威海万龙会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成立威海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管理有限公司。2006年底,双方解除原定10年的合作关系。
  2005年9月,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莱芜分公司挂牌,成立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通过管理输出,品牌移植,资源共享。
  20D5年下半年,重庆城投与香港笔克远东集团公司共同出资1000万元,组建了重庆国际会展中心管理公司,由该公司对重庆国际会展中心进行经营管理。目前双方陷入合作僵局。
  2006年5月,郑州国际会展有限责任公司和郑州香港会展管理有限公司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协议,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将由郑州香港会展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协议的首阶段为期1 
5年。
 
会展新闻
会展业展览数目 中国仅次于美国 
 
  来源:联合早报作者: 时间:2007-8-31
 中国的会展业在“十五”(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至2005)年间都取得超过14%的增幅后,去年继续取得稳定增长的态势。就展览项目数而言,中国仅落后于全球第一的美国,展览场馆数量则居世界第三,排在美国和英国之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中西部地区也逐步成为会展的新热点,许多新场馆正在西安和武汉等二线城市大兴土木。业者认为,地方及国家政府近年把也是“无烟工业”的会展业并入它们的经济发展规划纲领当中,催化了这行业的加速发展。而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建设不断改善,会展业务也将有助于带动中国内陆地区的经济及其辐射作用,为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添新翼。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上星期连同协办机构在上海举行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介绍,尽管北京、上海、广州已形成中国的三大会展重镇,以义乌、大连、深圳、宁波及成都等代表的几个二线城市,近年在会展业方面也出现强劲的势头,并纷纷出台相关有利政策。
  以场馆建设为例,有关开发热度正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东部发达地区的会展场馆建设“已明显降温,不少地区只是在延续以往的二期工程,新增项目减少。而在西安,总投资达45亿元(人民币,下同,约9亿新元)的西安曲江国家会展中心已在去年4月奠基,展馆面积10万平方米,据称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部规模最大、配套设施完备的国际一流会展场馆。
  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进程中,因高速发展所造成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悬殊差距,已成为中共中央在“十一五”(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至2010年)期间的核心问题及落实构建和谐社会方案的一大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在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受访时说,中国内地已出现几个大的商业聚集地,像成都和武汉等,为会展业的发展制造有利条件。而随着这些城市的交通、通信及酒店业等硬件日趋发展成熟,会展业将为区域经济带来更大经济效益,有助促进中国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会展业品牌尚未建
  金碚坦言中国的会展业品牌还没建立起来,因此会展规模仍偏低。“但这只是时间问题,会展业的品牌会不断提升”。据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在论坛上透露,中国的会展规模大多以2万平方米以下的居多,少数是超过10万平方米。
  事实上,为改变中国展览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小、乱、散、差”的现象,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首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提出,中国展览业“要走法制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业界认为,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明确提出中国展览业的发展目标。伴随这些明确目标而来的政策,除了保障会展知识产权的《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也有各省市自己出台的相应法规和措施。
  据中国国家发改委主管的《中国会展》刊物最新一期报道,中国政府对展览业的正视,也为各地方的会展业带来“阳光”。最明显的例子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在去年已有27个把会展业列入本地区的发展规划。而全国的“十一五”规划,也首次提到了发展会展业。
  亚洲最具规模的商营展览会主办商之一,亚洲博闻有限公司主席及行政总裁孙秉德在论坛上说,中国的会展业不仅日益壮大,也更见国际化,“买家也更多”。中国贸促会的资料也显示,与国内强势会展资源合作已成为跨国公司开拓中国业务的新途径,使中国展览业的国际化进程在去年进一步深化。
  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的协办机构包括国际展览业协会、国际展览管理协会和独立组展商协会。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0位代表出席本届论坛,第八届中国国际展览和会议展示会也于同期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会展动向
会展经济,加速城市整体建设步伐
来源:慧聪网作者: 时间:2007-8-31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会展经济”这一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这种通过举办大规模、多层次、多种类的会议和展览,以获取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行为,无疑能创造丰富的商机,有效吸引外来投资,大幅度地拉动举办地旅游、商贸、交通、餐饮、文化、娱乐等众多产业的发展。
  在我国,虽然会展经济起步较晚,只是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但是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我国会展经济的总体规模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并且带动了各个经济领域的发展,从电子、汽车、机械、建筑,到花卉、食品、纺织、家具等各个行业都有了自己的国际专业展。北京国际车展、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广州广交会、上海《财富》全球论坛、昆明世博会、哈尔滨冰雕节、大连国际服装节、廊坊国际风筝节、珠海航博会、青岛啤酒节等活动都已经成为比较著名的大型会展活动。从近几年的发展实践来看,会展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并对我国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会展经济已经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其前景十分广阔。
  会展经济对于举办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为城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因为它的低成本、高收入、高赢利等优势,能够为举办城市带来20%至25%以上经济利润,这也是会展经济迅速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其强大的产业带动效应和产业聚集效应,不仅带动旅游、商业、物流、通讯、餐饮、住宿等多方受益的产业,而且能够进一步发展成为带动区域产业聚集的“动力引擎”,提升区域产业的品牌价值,对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起到良好的参考作用;另外,会展是集商务活动、信息交流、观光游览、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产业,它提供了新思想、新观念相互碰撞、研讨和交流的平台,它将外部世界的发展趋势直观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外来的技术、外来的文化、外来的思想、外来的产品会给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带来很大的启示,会给城市带来灵感和创新激励,从而可以塑造城市的国际化“个性”,能够与外部世界进行很好融通的城市个性,促进城市的发展,培育城市独特的魅力和影响;而举办会展所需要的策划、设计、建造、服务人员,直至接待大量国内外客商所需要的酒店、交通、翻译等职务,为当地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等等。
  目前,我国各省市都在加大对会展经济的重视,根据自身经济特点和基础建设的实力,举办了各类国际化、现代化、科技化的大小展会。据悉,为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推动国有品牌营销战略发展,带动地区产业经济,由中国山东朱台政府主办的“2007中国朱台橡胶轮胎品牌及再生技术展会”将于近期在淄博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为适应会展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此届展会将重点突出两大展会特色:一、展会将充分体现参展商的利益,从参展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不仅要组织企业来参展、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配套服务,而且要尽全力协助企业进行上下游的沟通,例如统一汇编发放参展参观企业信息等措施,将弥补时间上带来的沟通范围等不足;二、展会是一个系统工程,主办方将在每一个环节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包括广告宣传、物流、餐饮住宿、展会保险、参观旅游等一系列切实为参展双方提供便利的相关事项。
另一方面,会展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指导。如朱台于2006年建成了占地600亩的轮胎产业工业园区,并进一步筹建了全国最大的橡胶轮胎环保回收再利用生产基地。当地政府为积极引导会展内容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特意修建一条直通工业园区的柏油马路,为参展双方和引入外资进一步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为城市整体经济建设发展开辟了新光大道。
 
会展视角
中国会展业:全球的眼光看过来
来源:中展新闻网作者: 时间:2007-8-31
中国会展业搭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列车,一路增长走来,已经确定了在世界上会展大国的地位,并正向会展强国挺进。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简直可以用飞速来形容,1997年,中国内地全年举办的各类展览会数量第一次达到1000个,短短10年,这一数字在2006年跃升至3800个。全球拥有的展览会的主题,在中国市场上都能找到,新主题的展会几无可开发的可能。包括德国、美国等世界前10名的国际展览公司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中国市场。中国的展览馆的数量和规模都堪称名列世界前茅。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内地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展览市场。面对2007年,中国会展业又将以什么态势出现在世界面前呢?
  行业规模稳定增长
  中国贸促会在前不久发布的《2006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会展行业规模仍然能够保持近年来的稳定增长态势。展览会在本质上是服务于工商企业的特殊营销平台,因而展览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归根结底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经济增长态势。从根本上讲,中国展览业近年来之所以受到全球关注,关键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之所以断定2007年中国展览业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主要是基于对中国宏观经济未来发展态势的乐观预期。
  有统计数字表明,目前全国已有近3500家主营展览公司,从业人员达15万人,形成了从业、培训和教育的良性体系和产业链条。除北京、上海和广州外,全国各个大中城市都把会展业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型产业,期间还形成了长三角会展经济带、珠三角会展经济带、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中西部会展经济带和东北会展经济带,中国会展经济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轰轰烈烈前行。
  展馆将普遍过剩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展馆常规用于展览的面积超过了250万平方米,如果室内室外加起来,则超过了500万平方米,而有“展览王国”之称的德国展览总面积也只有240万平方米。形成鲜明的对比,我国的展览馆利用率很低,在展馆建设上表现出一种盲目的态势。但是,全国各地的办展热情依然不减,建馆热情依然高涨,但是新主题的展会已无可开发的余地,要办展也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办展和恶性竞争,建起来一个个大型展览馆也会因承接不到太多展会而饿肚子。随着京、沪、穗的展馆扩建,三地展馆面积紧缺的局面将得到缓解。而从全国展馆数量上看,将普遍过剩。而重庆、海口、西安、武汉、厦门等地的新展馆建设项目却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专业人士认为,二线会展城市的这种仅为某个大型展会而筹建大型展馆的做法,极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曾表示,当前展馆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直接成为投资主体,缺乏市场考虑,贪大求全,希望一步到位,致使一些地方在展览场馆建设方面投入过大,缺乏考虑投资成本和收益。
  由于我国展馆建设具有政府主导性较强的特性,致使展览馆不仅仅是为展览会议市场服务,在另外一个层次也成了地方政府的一项形象工程。一位专业人士分析指出,虽然一些地方政府逐渐转变了市场主导的决策方式,但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思维惯性还是存在的,表现在展馆建设上,容易把建设本身当作一种业绩来计算。脱离了市场的项目建设,只有一个结果,展馆利用率偏低,市场效益低下。
按照业内一贯的评价标准,一个展馆的利用率达到60%至70%时,才能实现最佳的市场效益。然而我国展馆目前整体的利用率仅在20%左右,有的地方展览馆一年只有一个像样专业的展览活动。 
全球化进程加快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其他经济体的发展开始减速,惟独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世界展览业巨头开始关注中国展览市场的发展,纷纷进驻中国,在中国成立分公司或办事处,成立合资公司,收购中国的成形展会。一时间,中国的展览会国际化程度在这些世界展览发达国家企业的带动下,迈出坚定的步伐。有了学习的榜样和竞争的对手,中国的展览业也在反思中前行。
  海外展览企业将不断创新开发中国展览市场的途径和方式。尽管近年来伴随着中国会展业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海外会展机构已经从场馆建设、合作办展、展台搭建、展品运输、展会认证以及教育培训等多种层面全面渗透到中国会展市场,但会展业的国际化竞争程度仍不充分,中外合作仍然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但是,随着中国会展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海外展览企业开发中国展览市场的难度也将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海外展览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合作方式,寻求新的合作热点,才能真正赢得中国市场。
  展会将走向品牌化
  展览市场的运行将不断规范,办展水平将稳步提高。《2006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与2005年的展览市场运行态势相比,2006年在京沪穗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展览会数量减少、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满意度提高的发展态势。预期这种态势在2007年有望保持。这种判断,主要基于两个背景:一是随着近年来各种监管和规范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到位,会展市场的运行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二是在国内展览市场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大举进入的总体市场背景下,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将逐步淘汰低水平办展的企业,从而推动中国展览市场整体办展水平的提高。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展会数量将呈下降趋势,人们会更加重视展会的质量。2006年,我国展会的数量接近4000个,但是重复办展严重,小规模、低水平、质量差的展会占多数,虽然说这对于处于成长时期的我国会展业来说属正常现象,但是这种现象不可能长期存在。随着竞争的加剧,劣质展览项目将逐步被淘汰,同一地区相近或重复性的展览项目将会走向联合或并购。展会的规模、品牌、质量将成为办展追求的目标。展会逐渐走向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同时,有关管理部门将加强对展览业的行政领导,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管理体制,展览业市场秩序将得到有效规范。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展览业将继续保持繁荣,展览市场容量不断扩大,展览企业数量、展览从业人员数量都会大量增加,但是展会项目的数量却不见得持续增长,甚至会持平或略减。这其中,各个展览项目之间、各展览场馆之间、各个展览企业之间、各会展城市之间、各个展览培训之间,以及中外展览业之间的竞争都会加剧。通过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会发挥作用,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展览会项目、展览场馆和展览公司将脱颖而出。
  市场化专业化成主流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市场化步伐将加快,政府将更多地转向提供公共服务。现有政府主导型展会将向政府购买展会服务、实行市场化运作的方向转变。政府由办展转向制定长远规划、规范展会市场规则、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制定并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会展市场的准入机制和主办主体的资质条件、对展会的质量和展览公司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的评估和认证等。同时,行业协会举办专业展成为潮流。
  目前无论是政府办展还是企业办展都有一定的弊病,政府依靠行政命令组织的展会,多数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展会效果并不理想。而会展企业由于缺乏实力、号召力、影响力以及信誉,招商招展难,一些会展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采用欺骗手段,结果是参展商更不敢轻易参展,展会陷入恶性循环,难以培育出成规模的品牌展会。行业协会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它肩负着促进行业发展的重任,既要有号召力,又要有信誉。目前,全国性行业协会举办的专业展都取得较好的效果,就是有力的证明。
 
  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行,必将极大促进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可以相信,2007年将是中国会展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年。 


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圳会展中心图片库 |深圳市会议展览业协会|合作单位|友情链接|网站地图|网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