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展会资讯 - 展会动态

会展信息简报〔第三十七期〕

发布日期:2008-09-29 新闻来源:

第 三十七 期    
2007年8月15日  深圳会展中心资料室编
 
 会展新闻
明年将再次进入合作高峰年 欧西玛特:法国专业展搅热中国市场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作者:周春雨时间:2007-8-13


 “2008年,法国进入中国市场的展览项目会增多,将进入第二个移植或者合作的高峰年。”日前,法国欧西玛特公司北京代表处总经理娄述渝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法国的品牌展会准备进军中国市场,将有望和中国强势行业的展会进行强强合作。
  令业界关注的是,相比10多年在中国市场的低调,近年来,法国会展业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日趋加快。尤其是近两年以来,巴黎大区经济发展局出资资助巴黎会展业,在中国高调宣传其“巴黎展览之都”的推广战略,以提升巴黎大区作为国际专业展会举办城市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也吸引了法国品牌展会的注意力。自2000年以来,已有巴黎国际食品展(SIAL)、巴黎国际食品加工技术展、巴黎国际包装技术展、法国国际内衣展、法国内衣面辅料展、第一视觉国际展等移植到中国举办,其中,食品展和内衣展在行业内已有较好的声誉。
  推广战略为期3年
  “巴黎展览之都”推广战略的意图是对巴黎大区展会主要目标市场进行维护和推广。首先,其必须在以德国、意大利和荷兰为主的欧洲区域内,进一步发展老客户群。其次,扩大在其他地区的市场份额。根据不同的市场,巴黎大区选定了3个国家,即中国、日本和俄罗斯。
  根据推广计划,“巴黎展览之都”在欧洲地区的宣传是以推广巴黎大区的会展业为主。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则主要以宣传和推广某一领域的展会为主,并在上述3个国家提升巴黎大区展览会的竞争优势。
  据了解,这一战略的第一阶段为期3年,2006年启动,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2006年的宣传主题为家居时尚类展会,2007年侧重于工业类展会,2008年重点将以服务和消费品类展会为主。
  在“巴黎展览之都”北京推介会上,巴黎大区经济发展局的高层表示,会展业是巴黎大区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巴黎大区集中了法国80%以上的大型国际展会,每年为本地区带来超过30亿欧元的经济收入,相当于创造了5万多个全职工作岗位。据介绍,巴黎大区每年举办专业展会400个,接待观众900万人,参展商近10万家,展会涉及所有行业,平均每天有5个展会同期举办,最多的时候,每天有15个不同领域的展会同时举办。
  这位高层认为,巴黎大区吸引中国合作伙伴的最大优势,就是其位于欧洲中心位置,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客运和货运网络,除此之外,巴黎大区还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发达的第三产业、举足轻重的经济决策地位以及突出的科研创新能力。上述因素进一步提升了巴黎大区展会的国际化程度,据统计数据显示,平均44%的参展商和31%的观众,来自法国之外的其他国家。
  展览航母将进军中国市场
  娄述渝透露说,为了适应国际会展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今年底,法国会展业会有一次大的重组。据他介绍,法国两家最大的知名展览公司—爱博展览集团和高美司博展览集团将合并为一家大的展览集团(下称展览航母)。目前双方正在洽谈过程中,最晚到今年底将会有一个基本的框架。娄述渝表示,按照既定的发展战略,合并后,展览航母将以更大的资源优势进军中国市场,与中国会展业展开全面的合作。
  事实上,法国会展业进入中国市场并不晚,早在1997年,法国爱博展览集团就进入了中国市场,推广其在法国举办的展览项目,直到2000年,爱博将其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巴黎国际食品展(SIAL)移植上海举办,经过8年的发展,目前SIALCHINA在中国食品行业颇具影响力。看到中国会展市场的发展潜力之后,爱博2005年在中国成立了独资展览公司。
  娄述渝明确表示,到2008年,法国会展业在中国市场将进入第二个合作高峰年,但要与中国会展业的强势项目合作,不会再从零做起。比如展览航母肯定要加大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但与其合作的中国伙伴必须是某个行业内排名在前两位的展览项目,最差也要是前三位的。
  采访中,娄述渝也多次提到,在工程机械类展会和时尚服饰类展会方面,希望能和中国的相关机构进行合作。而对于之前,法国会展业在中国市场的低调,娄述渝认为,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法国的中小企业占到大多数,集体组合的力量薄弱。现在由于有巴黎大区的概念,以及法国会展业的强势合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国会展业在中国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要发最强音
  针对目前巴黎大区的推广战略,以及2008年展览航母将进军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娄述渝表示,中法会展业应加强各种形式的合作,无论是巴黎展会到中国的一线城市,或者是二线城市举办,还是中国企业到巴黎参展、参观考察,彼此都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据有关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巴黎大区居住的华人有22.5万人,在巴黎大区注册的中国机构有65家,进驻巴黎大区的主要中国企业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银行、中国空间技术进出口公司、海尔、华为、联想、TCL、中兴等。
  严格地说,介绍法国欧西玛特公司北京代表处显得有些复杂,作为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的驻华代表机构,它自1994年成立以来,首要任务是向中国企业和会展业界推荐法国的国际性专业展会,为中国企业到法国参展、参观,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信息和服务。因此,中国会展业界更习惯称它为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驻华代表处,而淡忘了其北京代表处的称谓。
  据介绍,每年平均有10至15个法国展会都是通过法国欧西玛特公司北京代表处在中国进行各种形式的推广,像国际知名的巴黎航空航天展、巴黎国际食品展、巴黎国际汽车工业展及法国汽车配件和技术展等。
值得关注的是,到了今年9月,作为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的驻华代表机构,法国欧西玛特公司北京代表处将有一个新的身份。据娄述渝向本报记者透露,由于多年来的业务合作,彼此之间极为默契,于是法国国际专业展促进会提出,要与法国欧西玛特公司在中国成立一家展览公司,以进一步增强法国展会在中国市场寻求合作的力度。娄述渝表示,未来10年,法国展会要在中国市场发出最强音。
 
 
首届封博会打造封面产业文化节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作者:张 
邢 刘文艳时间:2007-8-13
本报讯 (记者 
张邢 刘文艳)近日,首届中国国际封面博览会(下称封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隆重召开。这是我国首次全面展示新闻出版界封面文化艺术的大型视觉传播文化博览会,是我国封面艺术界首次以独立的行业、产业身份集体亮相,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我国的封面文化成果。来自国内外新闻出版界的朋友齐聚深圳,庆祝盛会。
  首届封博会由新闻出版总署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以“视觉改变生活”为主题,以“展示封面文化成果,加强封面文化交流,推动封面文化创新,促进封面文化发展”为宗旨,紧扣艺术、文化主题,注重突出了博览、贸易功能。本届博览会不仅仅局限于封面设计作品的展示,而且延伸到了动漫游戏、网络媒体等相关行业,是国内外封面创意、设计、印制以及专家与技术人才交流的一次尝试,也体现出了全国新闻出版行业封面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同时又打造了国际视觉文化交流的最佳平台。
封面文化是以出版物为基本载体的一种社会主流视觉文化,是现代出版文化和设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封博会此次在深圳召开,将为深圳打造“创意设计之都”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深圳的文化创意设计迈上新的台阶。
 
 
会展视角
关于中国会展业发展的若干宏观问题
来源:会展研究会作者: 时间:2007-8-6
  这些年,我国会展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但在轰轰烈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理论界和会展业有识之士对此专门做了研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观点和建议。但是,笔者感到当前研究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往往把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问题混为一谈,因此所做出的一些分析、判断和建议也就难免缺乏针对性。
  以笔者的研究观察,当前我国会展业发展中的问题,上述三个层面都存在,但最需要首先搞清楚并“对症下药”的,是宏观方面的问题。鉴于会展业或者说会展经济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许多基本的宏观数据和情况都比较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也是比较困难和比较鲜见的,笔者特借《国际商报》版面,提出四个方面的问题并谈些浅见,旨在“抛砖引玉”,与业界人士共同深入探讨。
  一、目前全国会展业的经济总量究竟是多少?
  全国会展业的经济总量(或者说总产值、总收入)究竟是多少?众说纷纭。由于国家尚未建立起这方面的统计指标体系,相应地全国各主要会展城市同样缺乏很有说服力的统计数字,社会上也没有类似国外一些市场经济国家的“独立调查机构”能对此做出权威估算,因此,现在的说法很多,且差距很大。比如,仅就2001年的数字,笔者在《中国会展》杂志上就曾看到来自不同“权威”的几种不同的估算,有80亿说、70亿说和40亿元说。
  这里,暂且不去说这些数字是如何得出来的,相信各有各的根据。有必要讨论的是三个问题,即:1、是否需要这样的数字?2、这些数字的口径是否需要统一?3、如何统计或估算出这样的数字?我的看法是:
  第一,确有必要算出一个大体准确的数字。会展业首先是经济产业,属服务业范畴。既然是经济,是产业,就不能仅仅以“快速增长”、“非常重要”、“对经济发展带动很大”等定性、模糊的语言来描述会展业的规模、发展速度和重要性,而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做出定量的、科学的分析。
  第二,统计口径必须统一。还是以出现在《中国会展》有关描述或分析会展经济时的数字为例。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字眼:“我国会展业以20%的速度增长”、“美国展览会的经济效益达38亿美元”,“全市会展业收入达XX亿元”,“XX展给XX市带来XX元收入”,等等。这样的描述以及上面所说的差异很大的数字矛盾,通常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把会展业和展览业的数字混在一起了,“会展”包括会议和展览,口径大了,数字也就高了;其二,是未能准确确定会展业本业的收入口径,而把其他相关的收入都算入其中。以我国会展业发展现状,我认为现在可以统计或估算的仅是展览业的数字,会议业由于涉及不同领域的千家万户,且交叉很大,是不易准确统计的。而展览业的产值或收入的统计口径,我认为仅应该计算所有展览会(包括博览会、交易会等各类广义展览会)展览组织者(组展商)的直接收入,包括其展位费收入、广告赞助收入、会务费收入和门票收入等。至于与展览会相配套的其他服务单位的收入(实际上往往是展览组织者或参展商、采购商的支出),如展览运输、展览广告、展台搭建、展览设计、展览咨询、会展旅游等收入,则分属不同业态,已在相应的其他行业的统计中体现,不应再纳入展览业的收入统计中。展览场地经营者的收入,主要源于展览组织者承租场地的支出,照理也是不应再重复计算的,但在业态上看,它与其他行业不交叉,因此也还可算是展览业的一个直接组成。
  第三,展览业的收入的估算可以有三种方法。由于没有办法建立准确的统计体系,因此目前只能用估算的办法。第一种方法是估算所有组展商(包括各种主承办展览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社团等单位)的收入。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每个展览会的规模和展位单价估算该展览会的展位收入(即:规模数X单价)再加上展览广告、门票等其他收入。第三种方法是将展馆或会展中心的收入乘以3-4倍的倍数所得乘积即为组展商的收入。这三种方法中,第一种估算需要有税务部门的配合,较麻烦,但最准确;第三种办法最简单,但可能有较大误差;相比较而言,第二种办法是最可行的。
  按照上述口径和原则,我认为,2001年全国展览业的总收入不会超过40亿元,如加上会议收入,则远远超过此数。
  二、会展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何地位?
我国会展业被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来培植,还是近几年的事。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会展览本身的总收入还很低,即便按2001年40亿元来计算,占当年全国GDP的比重也还不到0.05%。而德国、美国、新加坡等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会展业总收入一般约占其GDP的0.2%左右。可见,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会展业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上,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贡献度非常有限。按总收入的多少排序,会展业在众多服务业中也是居后的,排在金融、保险、电讯、旅游、运输等大多数服务业之后,尽管大家可以看到入世以来,国内会展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普遍看好的、有前途的“朝阳产业”。
因此,我个人认为,如仅从经济总量本身和税收、就业等宏观数据来看,目前会展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还是微不足道的。难怪有人认为中央政府部门对于会展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似乎还没有腾出手来进行全面研究的紧迫感,对会展的发展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政策,无法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系统的解决办法,更谈不上为规划会展行为和管理来制定专门的法规。
  但是,在一些会展重点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深圳,会展业的贡献度要高得多,更重要的是,由于会展业的乘数效应对第三产业的巨大带动,对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对招商引资的促进,都有很大作用。对这些城市而言,会展业在城市的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正是这样的反差,造成了这么一个奇特的现象:中央政府时至今日未真正明确会展业的主管部门,也从未出台一个有关全国会展业发展的统一政策和规划;而地方(特别是主要城市)政府则高度重视会展业的发展,不但以巨额资金支持直接办会办展,而且纷纷设立专门的会展管理机构,制定鼓励会展发展的鼓励政策。
  三、当前全国会展业是否“过热”?
  我个人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不仅“过热”,而且已形成“泡沫”。表现有三:
  第一,会展中心的建设过热。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2年底,全国各类会展中心和展馆的总面积已达516万平方米,其中可用于展览的总面积超过去160万平方米。正在建设或规划将在未来三年内建成的各类会展中心的展览面积肯定超过100万平方米。也就是说到2005年底,全国可供展览的总面积将超过260万平方米,超过目前德国的展馆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在目前全国大部分展览中心展馆使用率不足30%的情况下,即便全国展览面积的增长保持目前20%左右的增速,未来展览中心供过于求的惨状仍不难想象。算算投入产出帐则更触目惊心:以各地政府现在的“高标准”、“标志性”建设气魄,仅新展馆每年投入的建设资金大概不低于40亿元,相当于全国展览场地年总收入的3-4倍。
  第二,“政府主导型展会”泛滥。全国由各级政府机构主办、承办的各种展会有多少?恐怕谁也说不清。但有两点可以说得清的,一是此类展会除“广交会”等少数几个外,几乎都是低效(效果差、效率低、无效益)“赔钱”的,绝大部分需要由地方财政在后面“买单”;二是新策划的此类展会目前全国平均每周至少还会“产出”一个。更严重的是,过去此类展会一般都属综合性,如投资贸易洽会、经贸洽谈会、博览会等,但现在一些如汽车展、礼品展、电子展等专业展会,政府也大量介入主导。
  第三,展会恶性竞争严重。这方面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在此省下笔墨。
  如果要问为什么会“过热”?原因很简单,因为地方各级政府直接成了市场竞争主体。一旦政府退出市场,“热度”就会降下来,“泡沫”也就破了。
  四、国家对会展业应如何实行宏观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业虽然发展很快,但多年来一直未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产业来规划发展,从上到下只是把它当成发展贸易、科技和文化等“主业”的一种促进手段,因此国家对会展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级管理的办法,相应的把对会展的宏观管理分散到外经贸、内贸、科技、文化和贸促部门,以致政出多门、交叉扯皮现象严重。在本届政府机构调整改革以前的现状是:境外来华展览和各种涉外经贸类的展览由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管理;国内展览由原国家经贸委、国内贸易局管理,其中展销类展会工商管理部门负责备案登记管理;科技类展会活动由科技部管理;文化类展览活动由文化部管理;出国出境管理主要由中国贸促会负责。前不久,国内展的审批已由原国家经贸委宣布取消,商务部宣布取消了举办来华展单位的资格认证,但项目审批仍保留。另外,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系统还从加强对国内展销会的管理要求出发,对有关活动加强管理。
  在此情况下,指望控制“过热”,做好会展的宏观管理促进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是不现实的。因此,笔者认为,当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必须明确全国会展业发展的主管部门。会展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商业服务业,不论是内贸展还是涉外展,不论是经贸展还科技、文化展,不论是境内办展还是境外办展,本届政府新组建的国家商务部作为国务院主管内外贸易和商业服务业的主管部门,都有责任统一管起来。
  明确了主管部门之后,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这个主管部门要知道所谓“主管”并不是去管审批,去做具体的会展活动或本应由中介机构做的事,重要的是要尽快牵头进行系统的统计、规划、调研,并在此基础制定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宏观政策,例如,拟订一个会展业发展的规划,制定展会、办展企业和展览场馆的税收优惠政策,规范办展主体的行为和办展手续等。
  第三件事,也是最重要的,要抓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非市场行为的控制与管理。会展活动既然是经济活动,就一定要按市场规律和规则办事,否则市场就会处于混乱和无序发展状态,就不会得到真正的健康发展。我国会展业由于政府和国有企业、事业的大量介入而产生了背离市场规则的扭曲行为,通过法律、法规加以规范就显得尤其必要。当前,会展市场出现的重复办展、低水平办展,“假、大、空”展满天飞,会展设施大量重复建设,既与政府对会展业的管理不力有关,又与政府机构大量直接介入会展业,直接主办、直接组织、直接补贴,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制定的相关法规中应明确规定,政府一律退出直接参与直接举办会展。政府直接拨款建设会展中心也要严格限制。取消对举办会展活动的审批大家都赞成,但我认为取消的应该是对企业等市场运营主体的审批,而对于政府部门直接参与举办会展活动,不加审批管理是不行的。会展中心的建设同样如此,政府直接投资建设会展中心产生的后果就是竞相攀比,盲目建设,造成场馆的大量闲置与浪费。
 
展览大国难称展览强国 中国会展业难称健康
 
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冯源 
姜锐时间:2007-8-13
 
展馆面积超德国 无序竞争效益差
  10年间我国举办的各类展会数量增加了两倍,展览馆面积已经超过了“世界展览王国”德国,但是定位不清,资源浪费,无序竞争却使我国会展业处于亚健康状态。
  中国如何能从会展大国走向会展强国?在浙江宁波举行的“中国城市会展合作与发展论坛”论坛上,专家疾呼:政府合理定位,会展整合合作,方能治理会展业中的种种乱象。
  展览大国难称展览强国
  1997年,我国全年举办的各类展览会数量首次达到1000个,2006年,这一数字跃升至3800多个,全球拥有的展会主题在我国市场上都能找到。而我国拥有的展览馆的数量和规模都名列世界前茅,展览面积已经超过了素有展览王国之称的德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顾问俞晓松列举了上述数据后,不无遗憾地表示,中国可称世界展览大国,但却不可以展览强国自居。“因为我们展会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他分析说,我国展馆普遍过剩,利用率低下,多数展会缺乏明确定位,组织管理模式落后,重复办展严重,小规模、低水平、质量差的展会占多数。展馆利用率低却盲目建设,会展资源浪费大。
  例如,长三角19个城市会展场馆数量占全国27%,会展面积占33%,2006年共承办国际展览项目650多个,但会展项目主题定位相互雷同现象普遍。有的城市场馆供不应求,而另一些城市场馆空闲。
  而从中国会展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情况看,效果也不理想。俞晓松曾经多年担任中国贸促会会长,他说,贸促会每年在国外主办的中国展,以及在国际展会上主办的中国馆,加起来约有40多个,各地各行业部门出境参会也有1000多个,但是水平与国际同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国内会展业的无序竞争及国际展览集团的抢滩,对国内会展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对此,俞晓松直言不讳。
  政府越位是会展业的首要体制障碍
锣鼓喧天,礼炮齐鸣,彩旗招展,人山人海,许多会展开幕的场面相当壮观,但日程越到后面就越是冷清,记者采访过的一些会展离闭展还有一两天就已经是门可罗雀,厂商作鸟兽散了。
专家表示,当前我国会展业确实存在不够健康的问题,例如,企业参会目的不够明确,只知道推销商品,不重视打听同行风向,而会展过多追求形象,也是常见的弊病。
  但是,影响会展业的首要体制障碍则是政府越俎代庖。会展业是服务业,是为市场主体—企业提供服务的行业,会展活动能集中提供大量市场信息和企业营销理念,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具有帮助拓展市场的重要作用。因此,会展主要应由中介机构而不是政府主办。但是从我国举办的许多会展来看,政府官员的热衷程度更超过了企业,他们视会展为城市的风景线。而会展是否上档次,视主办方和协办方的级别而定:市一级的展览至少要请出省级部门主办,省一级的展览则至少要请出国家部委撑腰。
  俞晓松认为,会展是城市的风景线之一,对城市形象以至国家形象都有重要景象,官员热衷举办会展是情理之中。根据国情,政府主导型的展会还会延续一个时期,但政府在会展活动中的定位要明确,会展应以企业是否得益为主要指标。
  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松才则认为,关键是政府参与会展业的方式。宁波的经验是“加减乘除”:政府加大对全市会展工作的宏观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但减少具体实务,由行业协会和企业去操作,通过宏观调控发挥会展工作的乘数效应,去除形式主义,集中力量推动招展招商和服务工作。根据“多招商、少请客”的要求,宁波市政府对不举办专场开幕式的1000个标准摊位以上的展会还会予以奖励,在招商时重点介绍。
  资源整合方能促进会展业健康发展
  据中国贸促会2006年底在第73届国际展览业协会年会上提供的统计数据,2001年至2005年的五年中,中国国内展览项目数量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出国展览项目数以年均19%的速度增长;全国展览营业收入以年均14%的速度增长。但是展馆平均出租率从2001年的约20%下降到2005年的约15%,平均单位面积收入从2001年的1577元下降到2005年的1127元,最低为2003年的810元。
  在单位利润下降的背景下,会展业资源整合浮出水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分析说,一方面,在目前在国内区域经济带中,出现了区域内会展集中化发展的趁势;另一方面则是相关城市间建立会展联盟,形成合作伙伴关系。
  以珠三角这一最典型的区域经济带为例,目前当地已经有广交会、深圳高交会、东莞国际电脑资讯产品博览会、顺德国际家用电器博览会、佛山建筑装饰陶瓷国际博览会等二三十个著名展会。这些展会在时间上相互衔接,在内容上相互补充,使招商参展具有规模效应,节省了时间费用。而且可以利用各个展会的辐射优势,把区域整体的会展业向前推进。
  而会展联盟也在近五年间逐渐兴起。2003年,珠三角率先提出以广交会为首的“两小时会展圈”概念。2004年8月,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和吉林五城市会展管理部门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东北中心城市会展联盟。2005年初,厦门四家会展企业又与大连北展等展览公司结成展览联盟。
2006年的会展联盟趋势更是风起云涌。深圳会展中心与来自江苏、湖南、湖北、云南和上海等地的11家展览会签订了《中国展览馆相互推广合作协议》。而同年12月底,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四省一市的19个城市的相关机构发起成立了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联盟覆盖地域已经超出了由16个城市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延伸到成都、昆明、长沙和临沂等城市。
 
 
 
会展经营
专业展,让专业观众入场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作者:丽敏时间:2007-8-10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数字化医院与电子病历应用研讨会暨展览会上,笔者碰到了这样的一幕:某参展商蓝海公司展台前,一名观众和一名工作人员的对话:“请问‘蓝海’计划是什么意思?”“是蓝海公司向医院推广的Storec系统。”显然,这位观众对Storec 系统是一头雾水,随后,工作人员递给观众一本产品目录,可这位观众还是看不懂。
  “请问您了解医疗影像设备吗?”观众摇了摇头说: “我是一名普通市民,只是对‘蓝海’计划好奇,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位工作人员依然笑容满面地说: “由于您对数字化医院基本上不了解,所以咱们无法沟通。而且,目前这个阶段,‘蓝海’计划只针对医院,而不针对普通市民,没有向普通市民推广的必要。如果您想更好地了解‘蓝海’计划,请您先去听一听与展会同期举办的讲座,那有更详细地介绍。”
  暂且不论工作人员不礼貌的回答,只谈这位观众。一个成功的展会,包含很多因素,但是其中的观众因素,可以说是评估任何一个展会效果的重要指标。目前,在展会日益细分化、越来越专业的同时,参展商本身需要更加明确的客户定位,需要在展会上接触到意向更加明确的专业观众,而不是上述非专业的普通观众。
  什么是专业观众?在参观展会时,经常会出现这种情景: 在展会的观众登记处,只要填写个人信息或者递上一张名片(是不是本人的也无所谓),就能拿到一张写有“专业观众”的胸卡。笔者经常会成为不同展会的“专业观众”。扪心自问,笔者会是不同展会的“专业观众”吗?但是,在主办方统计展会的“专业观众”时,不难想像,当然也把类似笔者的这类人统计于其中,以“滥竽充数”。
  专业观众,顾名思义,应该是和展会相关的一些专业人员,比如说汽车展,专业观众包括汽车的生产厂家和销售公司,以及汽车研究所等专业机构的人员,对于那些爱车一族,他们同样应该排除在专业观众的花名册之外。主办方邀请和统计观众时,不只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
 
会展 旅游 谁推动谁
来源:中国贸易报作者: 时间:2007-8-6
中国科协在申办将于2004年度举办的“第28届国际心理大会”、“第17届国际法学大会”、“第4届国际泌尿学大会”、“第3届世界蛋白质组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中,得到了北京市旅游局的支持—不仅申办前接受了旅游局“如何能成功申办国际会议”、“北京旅游”等主题内容的培训,而且所有申办活动都获得旅游局提供的《北京指南》、地图和旅游音像资料等赞助,在申办中更充分地把握旅游资源这个在会议选址中至关重要的条件,从而增加了成功机率。 
  4年了,北京市旅游局不知鼓励和支持了多少象中国科协这样的组织机构去申请国际会展。4年的默默耕耘,如果将他们朴实无华的轨迹放在中国会展、旅游行业的大背景来观察时就能发现,他们的实践不仅有助于我们寻找旅游与会展互相推动的切入点,同时让我们更深一层地理解旅游与会展的互动模式。
  寻找什么样的切入点互相推动2000年,政协北京市第九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委员提案答复(第0705号提案的办理报告)中指出,“北京由于是中国的首都,交通便利、信息渠道多,加上外语人才和机场设施等软、硬件条件,相对中国来说较为突出,有开展会展旅游的明显优势,但如果不抓紧,就会放弃这个优势。国外会展专家对北京会展旅游的暗访结论是:北京已经具备接待大型国际会议的条件。正因为会展旅游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市旅游局已经把会展旅游作为今后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来认真严肃地抓好……”
  其实,也就是在政协委员提出对北京会展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建议之前,北京市旅游局就开始了推动会展业发展的行动—成立了国内惟一的国际会展奖励旅游开发处。
  “我们意识到会展将是旅游业发展中新增长点这一点还是比较早的。”北京市旅游局国内市场处、国际会展奖励旅游开发处处长王清如是说。
  据他介绍,除了对申办国际会议的组织机构提供培训服务以及各种旅游宣传光盘、书籍等实物支持外,在每一个国际会展申办成功后,旅游局还会免费提供各种信息咨询及其他服务,比如,可以根据主办者要求提供住宿、餐饮、娱乐、旅游等各方面信息,甚至还可以出面对会展活动中的各消费场所进行价格方面的协调,为会展活动主办者做好服务。
  协助会议组织者对外申办国际会展仅仅是北京市旅游局鼓励支持会展业发展业务中的一部分。北京旅游局还开展诸多措施,直接在开发会展旅游市场上做功夫:积极加入有关国际会展组织,借助这类平台与国际会展主办机构进行深入沟通,吸引他们到北京办会办展。目前,北京旅游局已经加入了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国际会展奖励旅游组织等。积极参加国际性会奖专业展览,向国际买家演示宣传北京会奖资源及设施,以吸引国际会展公司来华举办国际会议或展览。他们先后参加日内瓦国际会展旅游展(EIMTM)、马来西亚亚太奖励旅游和会议展览(ITCMA);在瑞士举办的欧洲国际商务会议奖励旅游展等国际知名的旅游专业展。另外,北京旅游局还巧妙借用“外脑”,聘请国际会奖行业的大师担当顾问,帮助筹划北京会奖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由其出面邀请国际会奖公司来京探路考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旅游研究室高级经济师戴学锋评价说:会展和奖励旅游无疑是目前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北京市旅游局能准确快速地抓住这个点,意识的确非常超前;而且,他们不是象目前的许多政府职能部门一样把精力和热情放在直接参与主办会展项目上,而是为会展企业和相关组织做服务上做文章,在宣传推介北京的整体资源和环境上下功夫,这个切入点非常合适。
  也有专家进一步指出,目前中国会展业的各方面发展远没有旅游业成熟。会展对旅游的推动更多表现在客观方面,而没有象旅游业对会展的推动那样积极主动。随着会展业的发展,会展业的政府主管部门也应该寻找恰当的切入点,积极主动地开展推动旅游的活动。
  会展与旅游如何互相推动北京市旅游局的实践表明,会展和旅游业界都要更深一层来总结会展、旅游相互推动的模式。
  首先说,会展是旅游业的新增长点。一方面,理论界惯称会展的带动系数是1:8,这其中的“8”主要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游等,而这些项目大部分包含在旅游业业态中,“会展消费链”与“旅游消费链”有相当一部分是交叉的。这种交叉其实意味着只要会展出现增量,旅游就必然会产生增量。ICCA(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统计,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国际会议主办国,其航空客运量的22.4%、饭店入住率的33.8%,来自国际会议及奖励旅游。而据北京市旅游局的一项统计显示,在来京旅游的旅游者中,参加会展和商务活动的分别占13.6%和26.6%。
  另一方面,会展项目及会展主办场地可以成为新的旅游景点。这些新景观反过来也会刺激旅游。从经济学角度说,这是供给的增加刺激消费增长。这一点不管是已举办过的“99昆明世博会”还是将要举办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都能验证出来。
  如果跳出旅游管理者的视角,从会展管理者角度来看,旅游对会展的推动作用也是巨大的。
  一方面,旅游环境的好坏是一个会展尤其是会议举办地选择的一个重要条件。一位曾经接受过北京旅游局培训的旅行社负责人表示,在申办大型国际会议时,举办地的旅游资源情况对大会参加者是有相当吸引力的,所以我们愿意参见北京旅游局的培训,更好地了解北京的旅游资源,以便在申办时能更好地把握。早在1998年,有关部门就曾发出通知,严禁党政机关到风景名胜区开会,这其实也从反面证明一个旅游资源对会议的吸引力。
  另外,旅游也从事实上增加了参会参展者的消费内容,从而使会展业的带动有了基本依托。为什么有的地方会展带动系数仅仅是1∶2或1∶3,这么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消费内容不够丰富。“1∶8”的首要前提是必须有“8”的消费市场存在。
  专家表示,北京旅游局的行动,让会展和旅游业界都开拓了思路,大家从中重新审视会展和旅游的关系。目前全国其它会展主要城市和地区的旅游管理部门大都还没有开发会展旅游的意识,北京旅游局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带动其他会展城市推动会展旅游的行为模式。


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圳会展中心图片库 |深圳市会议展览业协会|合作单位|友情链接|网站地图|网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