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展会资讯 - 展会动态

会展信息简报 (第二十九期)

发布日期:2008-09-28 新闻来源:会展新闻

第  二十九  期    2007年4月1 日   深圳会展中心资料室编

 

  西洽会新会展中心将全面提升展会水平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07-3-30

  记者从西洽会组委会获悉,本届西洽会的布展将全部在新落成的曲江国际会展中心进行。

  本届西洽会设“两会六馆”,即:举办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和第六届中国西部国际经济合作洽谈会。展馆设有投资洽谈馆、外资洽谈馆、中国开发区馆、中国私营企业馆、中国名牌产品馆和专业产品馆,总面积7万平方米,展位2600个,今年将不再设商品贸易馆。

  新落成的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第十届西洽会闭幕后,省委、省政府承诺下一届的西洽会将使用设备更新、管理一流的新展馆。在经过一年的建设施工后,崭新的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工程已于2007年3月15日正式竣工。曲江会展中心的展馆设计,由国际著名的德国GMP公司按照国际先进的展馆要求设计,是一个集国际化、智能化、多功能配套齐全的国际会展中心,建成的一期展馆平均高度16米左右。同时,新馆服务功能也大大增加,每个展馆都设有专门的服务区,水、电、网络一应俱全。

  据省会展中心会展部的胡友科部长介绍,现在已经有不少的参会省份提出要搞特装,陕西省今年参会的270个展位也将全部进行特装,采用新材料,对光线、高度、体量也有新的要求,届时将成为会展的一个亮点。

  会展动向

  狼”与“羊”的角力与共赢—关于中外会展企业合作现状的解读

  来源:中国会展 作者:过聚荣 时间:2007-3-26

  有人说外资会展企业是“狼”,有人说我国本土会展企业是“羊”,在近几年纵横交错的发展中,双方的会展企业不断展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狼”与“羊”在角力,也渴望共赢,这条路,如何走?

  中外合作的新一轮博弈

  自国家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设立独资会展公司以来,出现了一种较为耐人寻味的现象,即在华独自开展会展业务的外资会展公司并不多,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外国会展企业更多地选择了与中国本土公司合作的方式来开拓中国会展市场。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中外会展业的合作风起云涌,被有些媒体描述为“正以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势头冲击发展中的中国会展业”。

  面对这一现象,有两种互为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会展业可以通过与外资会展企业的合作,学习、借鉴成熟发达国家会展企业的经营观念和管理方法,应当持积极的、主动的姿态去配合,迎接这股潮流;另一种观点却对此表示担忧,因为我国本土会展企业办展水平及综合竞争力所限,外资公司的大量介入,以及外资公司与本土大型会展公司的多方合作,势必对我国中小会展企业的资源整合产生强大冲击,不可逆转的将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巨大反差,甚至出现垄断巨头,并且会蚕食一些本国已经形成品牌的会展项目。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一现象背后的动因有哪些?我国会展企业又如何应对等问题就成为当下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斩首行动”

  目前,中国企业优化组合与重组进入新一轮热潮。作为新兴产业的会展业也不例外,随着会展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竞争方式与层次更为多元。中国展览会的数量增加趋缓,展会规模日益增大;办展单位会越来越少,但有实力、有影响、资金雄厚的办展单位会越来越多;重复办展现象逐渐减少,品牌展览会将越来越多,这将推动整个会展业的发展,促进中国会展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国际性展览会全球东移,中国展会将成为跨国公司争夺市场的又一焦点,他们采取了多层次、全方位进军中国会展市场的态势。美国、德国、英国等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公司都在积极寻找与中国合作的项目,或合作建立企业,或合作办会展,可谓是形式多样。

  毫无疑问,中外会展企业的合作会给我国会展业带来新的资金和投入,以及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将有利于中国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本土会展企业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外会展巨头所收购的展会都是名牌展会,是行业中的领军展会。会展品牌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努力,在业界形成的口碑来之不易,此类收购是外资对中资会展领域实施的“斩首行动”。

  中外合作 掘金之路如何走

  来源:中国会展 作者:张丽 时间:2007-3-19

  在不久前的上海CEFCO论坛上,参会专家在分析外资会展企业进入中国,对会展业产生的影响时指出:外资会展企业的大举进入,将对中国会展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特别是2007年,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全面提速,必将给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会展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如此形势,中国会展企业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品牌?中外会展企业怎样合作,才能共谋长远发展?为此,本刊特邀三位业内权威人士,深入探讨——

  主持人:

  张丽 本刊编辑

  特邀嘉宾:

  杨兆华  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秘书长

  万 磊 科隆展览(中国)有限公司部门经理

  宋颖怡 天津滨海会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主持人:自国家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设立独资会展公司以来,在华独自开展会展业务的外资会展公司并不多。相反,他们更多地选择了与中国本土公司合作的方式来开拓中国市场。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中外会展企业的合作正在以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势头冲击发展中的中国会展业。请各位综合分析一下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杨兆华:对于这一现象,我认为它正在被一些舆论引向两个极端:一方面,前几年,国家刚刚允许外商投资者在华独立开办会展公司的时候,业界就有人认为是“狼来了”,“狼”来抢食我们的会展蛋糕来了,这让不少人担心了;另一方面,很多业内人士的心态是“羊来了”,“ 羊”来吧,它并不可怕。这两种争论似乎让业界形成了非此即彼的“两极”观念。可是,这两种观点足够客观吗?

  我认为,从市场的角度来理解这一问题就简单了。无论本土还是外资企业,在开展会展业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一样的,即生存问题。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是任何企业都要考虑的问题,那么寻求合作就只是一种市场行为。比如中外会展企业的合作,它只是一种双方所需的发展形式。对于外资会展企业来说,要在中国开拓会展业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落地生根”。而从自身条件来说,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远不及本土会展企业,特别是对于本土会展市场的了解是不够的。

  万 磊:以前的中外合作模式,基本上是国内成熟的品牌展览会直接与国外的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以国外行业协会或组织为中国展览会在其他国家进行代理为主。这些行业协会或组织负责在国外招商招展,组织展团到中国参展。而中国会展业发展到现在,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与外资会展公司全面合作。合作的方式多是股比合作,双方共同把展会做大。总体来说,这是中外合作的加深。而且这也是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中外合作的优势在于:从国内角度讲,可以发挥展会的行业优势,促进中国展览市场的整体发展;从国际角度看,拥有国际会展网络的外资展览公司相对于同一题材的展会,有较长的办展历史、较为丰富的办展经验,而会展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行业,这包括客户的积累、办展经验的积累、服务理念的形成、会展资源的丰富等多个方面。

  我不认为双方的合作会对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冲击。相反,我认为这是对行业资源的全面整合。双方的合作是“强强联手”的,在合作中会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对于合作双方来说,这种做法有百利而无一害。现在,外资会展企业入驻中国,并不是想把中国会展业原有的蛋糕加以“瓜分”,而是想把会展业蛋糕从原来的8寸做成16寸大,在8寸的外圆上分切蛋糕,这也是双方合作的前提。

  宋颖怡:我认为从展览行业讲,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应该有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以独资企业形式为主。而目前,外资采用合作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的确有增多的趋势,我认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外资企业发现,以独资的形式,靠拷贝其在国际上通行的方式与中国本土公司争夺市场的道路远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既然这条路走不通了,那么就换一条路吧,以其资金与国际网络资源为筹码,与中国本土公司合作,实现其进入中国市场并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会展视角

  竞合——展望中国会展2007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  时间:2007-3-30

  进入2007年,我们看到,经过了转型的阵痛与理性的思考,中国会展业正加速奔向未来。

  2007年2月14日,以“聚首上海——关注中国,与中国合作”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和地区的600余名代表与会。会议发布了《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6》。

  2006年11月8日,UFI年会第一次“行到中国”。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第73届年会在北京举行,这是UFI首次来到中国。

  犹如经济的飞速崛起,中国(包括港、澳、台在内)UFI会员已达44家,成为UFI会员数量最多的国家;2010年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中国每年举办各类展览会3000多个,目前我国已建成使用的大中型展览场馆超过150个,室内展览面积300多万平方米。中国已经跻身会展大国之列。

  2006年12月18日,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在沪成立,首届长三角城市会展发展论坛同时举行。“协调长三角会展业,服务上海世博会”成为该联盟的总体目标,首批19座城市签署了合作协议。

  2006年6月,深圳会展中心与国内其他11家展览馆签订《中国展览馆相互推广合作协议》,协议涉及展馆宣传、招展、展会推介、广告等诸多领域,开启了国内展馆合作的崭新模式。

  2006年末,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和科隆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国际会展业的两大展览公司,经过10个月的反复讨论,签署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议。从2006年起,双方共同发展和扩张中国国际机械装备展览会(CIMES)。有了国际管理经验的加盟,2007年的CIMES预计将成为一届规模空前的专业盛会。

  2006年4月20日,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与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由汉诺威全权负责成都车展的招展工作,并承诺发动60个国外公司为成都车展全球招展。一时间,国内“黑马”与国际巨头的联手,成为业界最为关注的焦点。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是我国会展业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二是我国会展业还处在市场化、产业化的初级阶段,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很远。”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谈到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时说。

  2006年昭示:中国会展的声音将为更多人倾听,中国会展的作为将与世界息息相关;中国会展已到了竞争与合作的转捩点,无论是地区的,还是国际的。

  脚步·国外资本抢滩争渡

  中国会展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年均增长速度达20%,这块迅速增长的蛋糕早已为国外资本瞩目;随着2004年的CEPA和2006年WTO条款的全面实施,外资结束了在中国会展业的试水期,外资大举进军抢滩国内会展业市场。(参见表一)

  在外资如火如荼的整合浪潮中,海外会展机构已从场馆建设、合作办展、展台搭建、展览运输、展会认证与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渗透到中国市场,相应地,会展同业竞争也由国内竞争转变为国际竞争乃至国际巨头之间的竞争。国际资本的加入,对于先进行业经验和业内有效竞争机制的引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整体上推动国内会展业走向成熟。尽管未来金融、法律方面的挑战还有很多,但商务部《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的出台,让人们看到了政府应对会展经济并购的举措。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国内会展企业是否能实现腾飞?

  脚步·区域联合初露峥嵘

  2004年8月,由长春、大连、哈尔滨、吉林和沈阳5个城市会展管理部分共同发起的“中国东北中心城市会展联盟”成立。至此,东北会展业的区域合作走入正轨,东北会展经济带初步形成。

  2005年7月,广东会展业广东省商业联合会会展协作专业委员会在东莞成立。珠三角40多家大小展览业经营公司加入到该机构。会展协作委主任巫开立表示,会员企业需要树立新型的竞争观念,在竞争中合作,优势互补,规避恶性竞争,而协作委面临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确立游戏规则和利益分享机制。广东会展业广东省商业联合会会展协作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通过推进会员间的强强联合建立一个“立足广东,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招商招展工作体系,培育具有广东特色的品牌展会。

  2006年12月,继珠三角、东北等地成立会展联盟后,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成立,来自长三角19个城市的代表在会上签订了合作协议。联盟首任理事长、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会长吴承瞞在会上表示,联盟的工作目标是“协调长三角会展业,服务上海世博会”。成立后的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将致力于提高地区会展业整体水平,充分发挥长三角的地缘优势,推动和促进长三角会展业持续发展;加强各城市会展业的联合和互动,实现错位经营,有效协调长三角各会员城市之间的资源和市场,积极参与和配合2010年的世博会工作;加强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合力共赢。

  至此,中国六大经济圈会展业的发展布局已浮出水面,每一个会展经济区域都以一个或几个中心会展城市作为动力核心,共享资源,以求联动发展。(参见表二)

  2006年6月,深圳会展中心负责人、高交会交易中心主任刘明伟亲自出马,率队在十余天的时间内横跨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市,与国内11家展览馆签订了《中国展览馆相互推广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签约双方将在各自的网站上设立对方的链接、发布对方的展览信息,在展馆显著位置或客服中心张贴或摆放对方的宣传资料、展览计划;分别为对方自办展览以最优惠条件互为代理招展招商;利用各自展馆的展会资源,在展览主办方同意的前提下互为对方推介重点展会等,涉及展馆宣传、自办展招展、展会推介、广告等诸多方面。

  这一举措在合作规模和模式上都是国内首创,被业界称之为:“标志着中国会展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隐忧·东西鸿沟继续加大?

  然而,对于刚刚启航不久的中国会展业,舵手们需要的不仅是向前的决心和渴望,还有对于方向的把握和思考。

  首先,国际并购也好,区域合作也罢,商家和机构都是无利而不往。在过去几年热热闹闹的国际合作大潮中,得以与国际展业巨头合作的大都是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发达省市的会展机构,而中西部这样的个例屈指可数。

  相比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除了拥有比较系统成熟的硬件设施外,还具有更丰富的管理运作经验以及更健全的城市配套设施,如交通、旅游、餐饮、第三产业等,这些优势使得外资入驻的成本更低,运作也更顺畅。

  第二,在过去的一轮办展热潮中,大大小小的展会如雨后春笋,各类展会建设项目也纷纷上马,东部大中城市都有了自己的会展中心,甚至很多中小城市,在城市功能非常不完善的前提下,也将会展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这是重复办展、展馆重复建设的根源之一。

  第三,东部会展遍地开花,而西部的大片资源却乏人问津。在数量上,2006年,整个华中、西北和西南地区会展总量只占全国的20%左右;在质量上,除了乌鲁木齐乌洽会、全国春季糖酒会(成都)、昆明世博会等几个展会外,西部地区的会展总体来看是“四低”,即层次低、效益低、市场化程度低和专业化程度低。例如,西部国家级会展、全国性出口商品贸易会“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举办7届总成交额仅112亿美元,而第二届深圳高交会签订项目总金额就达到85.4亿美元。

  同时,中西部缺品牌展会支撑,目前西部地区举办的有影响力的展会数量仍然太少,许多展会虽然打出了国际化的招牌,但规模仍然没有跟上。

  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传导至会展业,表现为一种更加不均等的两极分化,而这与我国中西部的资源禀赋配置以及政府西部大开发的宗旨不相符。学界关于发展西部会展经济的言论渐多,西部会展经济发展论坛也汇聚了各种声音,而在业内,人们又是如何看待和操控的呢?

  在2006年《中国展览馆相互推广合作协议》签署时,这一协议的倡导者刘明伟表示,首先合作伙伴的选择侧重于中东部地区的展馆,如果因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过大,必然在合作上难以平衡各自的需求。例如,各自为对方展馆、展会进行推荐,西部企业必然乐于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来参展,而东部企业却恰恰相反,那么这种合作的平衡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此次11家展馆达成合作,便基于这种互惠互利,进一步说,是双方都“有利可图”。

  《中国展览馆相互推广合作协议》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而这种合作模式的诞生伊始,便已将一些会展业欠发达地区排除在外。从这一点看,中国会展业不乏精明的谋利者,而要使行业整合、区域联动更具影响力,则需要更为长远的目光和战略规划。

  思考·各就各位

  一个行业的成熟与完善需要产权明晰、富有活力的竞争主体,需要明确而科学的游戏规则,需要灵活而有效的整合机制。而中国会展业从起点跑出了多远,离成熟的行业运作良性循环又有多大距离呢?

  2006年,是中国会展业的竞合之年,如果说外资的加速进入是对竞争主体本身的能量注入,那么,会展业的区域合作推进行业成熟运行机制的形成。

  成熟的行业管理模式是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互动的有机整体。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进行经济运行制度创新,并通过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等方式,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引导并约束微观企业的行为,为企业公平竞争制定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国家法律和协会内部规约,制约和协调会员个体行为,为企业提供信息、研究、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以促进产业的整体健康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是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占有市场并获得利润。

  “竞合”离不开规划。由于我国会展业还没有一个总体发展战略,会展业处于盲目发展阶段,针对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应尽快完成我国的会展业发展规划。首先,通过规划尽快完善我国会展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使我国的会展业发展,特别是会展业申报程序有法可依。其次,通过规划确定我国的会展业重点发展地区和会展业专业化发展地区,使今后的场馆等会展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投资的方向。第三,通过规划减少会展市场的无序竞争,使会展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最后,通过会展业规划使会展业的体系逐步完善。

  如果说企业是机体中的细胞,行会是流动的血液,那么政府则是整个传动体系的心脏。而今细胞已被激活,血液开始流动,而心脏是否应当发力推动整个循环的运转了呢?

  会展信息简报 

  第 二十九 期    2007年4月1 日   深圳会展中心资料室编 

  会展新闻 

  西洽会新会展中心将全面提升展会水平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07-3-30 

  记者从西洽会组委会获悉,本届西洽会的布展将全部在新落成的曲江国际会展中心进行。 

  本届西洽会设“两会六馆”,即:举办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和第六届中国西部国际经济合作洽谈会。展馆设有投资洽谈馆、外资洽谈馆、中国开发区馆、中国私营企业馆、中国名牌产品馆和专业产品馆,总面积7万平方米,展位2600个,今年将不再设商品贸易馆。 

  新落成的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的建设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第十届西洽会闭幕后,省委、省政府承诺下一届的西洽会将使用设备更新、管理一流的新展馆。在经过一年的建设施工后,崭新的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工程已于2007年3月15日正式竣工。曲江会展中心的展馆设计,由国际著名的德国GMP公司按照国际先进的展馆要求设计,是一个集国际化、智能化、多功能配套齐全的国际会展中心,建成的一期展馆平均高度16米左右。同时,新馆服务功能也大大增加,每个展馆都设有专门的服务区,水、电、网络一应俱全。 

  据省会展中心会展部的胡友科部长介绍,现在已经有不少的参会省份提出要搞特装,陕西省今年参会的270个展位也将全部进行特装,采用新材料,对光线、高度、体量也有新的要求,届时将成为会展的一个亮点。 

  会展动向 

  狼”与“羊”的角力与共赢—关于中外会展企业合作现状的解读 

  来源:中国会展 作者:过聚荣 时间:2007-3-26 

  有人说外资会展企业是“狼”,有人说我国本土会展企业是“羊”,在近几年纵横交错的发展中,双方的会展企业不断展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势头,“狼”与“羊”在角力,也渴望共赢,这条路,如何走? 

  中外合作的新一轮博弈 

  自国家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设立独资会展公司以来,出现了一种较为耐人寻味的现象,即在华独自开展会展业务的外资会展公司并不多,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外国会展企业更多地选择了与中国本土公司合作的方式来开拓中国会展市场。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中外会展业的合作风起云涌,被有些媒体描述为“正以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势头冲击发展中的中国会展业”。 

  面对这一现象,有两种互为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会展业可以通过与外资会展企业的合作,学习、借鉴成熟发达国家会展企业的经营观念和管理方法,应当持积极的、主动的姿态去配合,迎接这股潮流;另一种观点却对此表示担忧,因为我国本土会展企业办展水平及综合竞争力所限,外资公司的大量介入,以及外资公司与本土大型会展公司的多方合作,势必对我国中小会展企业的资源整合产生强大冲击,不可逆转的将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巨大反差,甚至出现垄断巨头,并且会蚕食一些本国已经形成品牌的会展项目。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一现象背后的动因有哪些?我国会展企业又如何应对等问题就成为当下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斩首行动” 

  目前,中国企业优化组合与重组进入新一轮热潮。作为新兴产业的会展业也不例外,随着会展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竞争方式与层次更为多元。中国展览会的数量增加趋缓,展会规模日益增大;办展单位会越来越少,但有实力、有影响、资金雄厚的办展单位会越来越多;重复办展现象逐渐减少,品牌展览会将越来越多,这将推动整个会展业的发展,促进中国会展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国际性展览会全球东移,中国展会将成为跨国公司争夺市场的又一焦点,他们采取了多层次、全方位进军中国会展市场的态势。美国、德国、英国等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公司都在积极寻找与中国合作的项目,或合作建立企业,或合作办会展,可谓是形式多样。 

  毫无疑问,中外会展企业的合作会给我国会展业带来新的资金和投入,以及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将有利于中国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本土会展企业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外会展巨头所收购的展会都是名牌展会,是行业中的领军展会。会展品牌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努力,在业界形成的口碑来之不易,此类收购是外资对中资会展领域实施的“斩首行动”。 

  中外合作 掘金之路如何走 

  来源:中国会展 作者:张丽 时间:2007-3-19 

  在不久前的上海CEFCO论坛上,参会专家在分析外资会展企业进入中国,对会展业产生的影响时指出:外资会展企业的大举进入,将对中国会展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特别是2007年,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全面提速,必将给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会展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如此形势,中国会展企业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品牌?中外会展企业怎样合作,才能共谋长远发展?为此,本刊特邀三位业内权威人士,深入探讨—— 

  主持人: 

  张丽 本刊编辑 

  特邀嘉宾: 

  杨兆华 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秘书长 

  万 磊 科隆展览(中国)有限公司部门经理 

  宋颖怡 天津滨海会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主持人:自国家允许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设立独资会展公司以来,在华独自开展会展业务的外资会展公司并不多。相反,他们更多地选择了与中国本土公司合作的方式来开拓中国市场。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中外会展企业的合作正在以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势头冲击发展中的中国会展业。请各位综合分析一下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杨兆华:对于这一现象,我认为它正在被一些舆论引向两个极端:一方面,前几年,国家刚刚允许外商投资者在华独立开办会展公司的时候,业界就有人认为是“狼来了”,“狼”来抢食我们的会展蛋糕来了,这让不少人担心了;另一方面,很多业内人士的心态是“羊来了”,“ 羊”来吧,它并不可怕。这两种争论似乎让业界形成了非此即彼的“两极”观念。可是,这两种观点足够客观吗? 

  我认为,从市场的角度来理解这一问题就简单了。无论本土还是外资企业,在开展会展业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一样的,即生存问题。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是任何企业都要考虑的问题,那么寻求合作就只是一种市场行为。比如中外会展企业的合作,它只是一种双方所需的发展形式。对于外资会展企业来说,要在中国开拓会展业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落地生根”。而从自身条件来说,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了解远不及本土会展企业,特别是对于本土会展市场的了解是不够的。 

  万 磊:以前的中外合作模式,基本上是国内成熟的品牌展览会直接与国外的行业协会建立合作关系,以国外行业协会或组织为中国展览会在其他国家进行代理为主。这些行业协会或组织负责在国外招商招展,组织展团到中国参展。而中国会展业发展到现在,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与外资会展公司全面合作。合作的方式多是股比合作,双方共同把展会做大。总体来说,这是中外合作的加深。而且这也是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中外合作的优势在于:从国内角度讲,可以发挥展会的行业优势,促进中国展览市场的整体发展;从国际角度看,拥有国际会展网络的外资展览公司相对于同一题材的展会,有较长的办展历史、较为丰富的办展经验,而会展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行业,这包括客户的积累、办展经验的积累、服务理念的形成、会展资源的丰富等多个方面。 

  我不认为双方的合作会对中国会展业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冲击。相反,我认为这是对行业资源的全面整合。双方的合作是“强强联手”的,在合作中会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对于合作双方来说,这种做法有百利而无一害。现在,外资会展企业入驻中国,并不是想把中国会展业原有的蛋糕加以“瓜分”,而是想把会展业蛋糕从原来的8寸做成16寸大,在8寸的外圆上分切蛋糕,这也是双方合作的前提。 

  宋颖怡:我认为从展览行业讲,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应该有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以独资企业形式为主。而目前,外资采用合作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情况的确有增多的趋势,我认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外资企业发现,以独资的形式,靠拷贝其在国际上通行的方式与中国本土公司争夺市场的道路远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既然这条路走不通了,那么就换一条路吧,以其资金与国际网络资源为筹码,与中国本土公司合作,实现其进入中国市场并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会展视角 

  竞合——展望中国会展2007 

  来源:中国贸易新闻网  时间:2007-3-30 

  进入2007年,我们看到,经过了转型的阵痛与理性的思考,中国会展业正加速奔向未来。 

  2007年2月14日,以“聚首上海——关注中国,与中国合作”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17个国家的和地区的600余名代表与会。会议发布了《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6》。 

  2006年11月8日,UFI年会第一次“行到中国”。国际展览业协会(UFI)第73届年会在北京举行,这是UFI首次来到中国。 

  犹如经济的飞速崛起,中国(包括港、澳、台在内)UFI会员已达44家,成为UFI会员数量最多的国家;2010年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将在上海举行;中国每年举办各类展览会3000多个,目前我国已建成使用的大中型展览场馆超过150个,室内展览面积300多万平方米。中国已经跻身会展大国之列。 

  2006年12月18日,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在沪成立,首届长三角城市会展发展论坛同时举行。“协调长三角会展业,服务上海世博会”成为该联盟的总体目标,首批19座城市签署了合作协议。 

  2006年6月,深圳会展中心与国内其他11家展览馆签订《中国展览馆相互推广合作协议》,协议涉及展馆宣传、招展、展会推介、广告等诸多领域,开启了国内展馆合作的崭新模式。 

  2006年末,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和科隆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国际会展业的两大展览公司,经过10个月的反复讨论,签署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议。从2006年起,双方共同发展和扩张中国国际机械装备展览会(CIMES)。有了国际管理经验的加盟,2007年的CIMES预计将成为一届规模空前的专业盛会。 

  2006年4月20日,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与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由汉诺威全权负责成都车展的招展工作,并承诺发动60个国外公司为成都车展全球招展。一时间,国内“黑马”与国际巨头的联手,成为业界最为关注的焦点。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状况,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是我国会展业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且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二是我国会展业还处在市场化、产业化的初级阶段,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很远。”中国贸促会副会长王锦珍谈到中国会展业发展现状时说。 

  2006年昭示:中国会展的声音将为更多人倾听,中国会展的作为将与世界息息相关;中国会展已到了竞争与合作的转捩点,无论是地区的,还是国际的。 

  脚步·国外资本抢滩争渡 

  中国会展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年均增长速度达20%,这块迅速增长的蛋糕早已为国外资本瞩目;随着2004年的CEPA和2006年WTO条款的全面实施,外资结束了在中国会展业的试水期,外资大举进军抢滩国内会展业市场。(参见表一) 

  在外资如火如荼的整合浪潮中,海外会展机构已从场馆建设、合作办展、展台搭建、展览运输、展会认证与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渗透到中国市场,相应地,会展同业竞争也由国内竞争转变为国际竞争乃至国际巨头之间的竞争。国际资本的加入,对于先进行业经验和业内有效竞争机制的引入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整体上推动国内会展业走向成熟。尽管未来金融、法律方面的挑战还有很多,但商务部《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的出台,让人们看到了政府应对会展经济并购的举措。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国内会展企业是否能实现腾飞? 

  脚步·区域联合初露峥嵘 

  2004年8月,由长春、大连、哈尔滨、吉林和沈阳5个城市会展管理部分共同发起的“中国东北中心城市会展联盟”成立。至此,东北会展业的区域合作走入正轨,东北会展经济带初步形成。 

  2005年7月,广东会展业广东省商业联合会会展协作专业委员会在东莞成立。珠三角40多家大小展览业经营公司加入到该机构。会展协作委主任巫开立表示,会员企业需要树立新型的竞争观念,在竞争中合作,优势互补,规避恶性竞争,而协作委面临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确立游戏规则和利益分享机制。广东会展业广东省商业联合会会展协作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将通过推进会员间的强强联合建立一个“立足广东,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招商招展工作体系,培育具有广东特色的品牌展会。 

  2006年12月,继珠三角、东北等地成立会展联盟后,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成立,来自长三角19个城市的代表在会上签订了合作协议。联盟首任理事长、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会长吴承瞞在会上表示,联盟的工作目标是“协调长三角会展业,服务上海世博会”。成立后的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将致力于提高地区会展业整体水平,充分发挥长三角的地缘优势,推动和促进长三角会展业持续发展;加强各城市会展业的联合和互动,实现错位经营,有效协调长三角各会员城市之间的资源和市场,积极参与和配合2010年的世博会工作;加强各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合力共赢。 

  至此,中国六大经济圈会展业的发展布局已浮出水面,每一个会展经济区域都以一个或几个中心会展城市作为动力核心,共享资源,以求联动发展。(参见表二) 

  2006年6月,深圳会展中心负责人、高交会交易中心主任刘明伟亲自出马,率队在十余天的时间内横跨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市,与国内11家展览馆签订了《中国展览馆相互推广合作协议》,合作内容包括:签约双方将在各自的网站上设立对方的链接、发布对方的展览信息,在展馆显著位置或客服中心张贴或摆放对方的宣传资料、展览计划;分别为对方自办展览以最优惠条件互为代理招展招商;利用各自展馆的展会资源,在展览主办方同意的前提下互为对方推介重点展会等,涉及展馆宣传、自办展招展、展会推介、广告等诸多方面。 

  这一举措在合作规模和模式上都是国内首创,被业界称之为:“标志着中国会展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隐忧·东西鸿沟继续加大? 

  然而,对于刚刚启航不久的中国会展业,舵手们需要的不仅是向前的决心和渴望,还有对于方向的把握和思考。 

  首先,国际并购也好,区域合作也罢,商家和机构都是无利而不往。在过去几年热热闹闹的国际合作大潮中,得以与国际展业巨头合作的大都是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发达省市的会展机构,而中西部这样的个例屈指可数。 

  相比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除了拥有比较系统成熟的硬件设施外,还具有更丰富的管理运作经验以及更健全的城市配套设施,如交通、旅游、餐饮、第三产业等,这些优势使得外资入驻的成本更低,运作也更顺畅。 

  第二,在过去的一轮办展热潮中,大大小小的展会如雨后春笋,各类展会建设项目也纷纷上马,东部大中城市都有了自己的会展中心,甚至很多中小城市,在城市功能非常不完善的前提下,也将会展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柱,这是重复办展、展馆重复建设的根源之一。 

  第三,东部会展遍地开花,而西部的大片资源却乏人问津。在数量上,2006年,整个华中、西北和西南地区会展总量只占全国的20%左右;在质量上,除了乌鲁木齐乌洽会、全国春季糖酒会(成都)、昆明世博会等几个展会外,西部地区的会展总体来看是“四低”,即层次低、效益低、市场化程度低和专业化程度低。例如,西部国家级会展、全国性出口商品贸易会“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举办7届总成交额仅112亿美元,而第二届深圳高交会签订项目总金额就达到85.4亿美元。 

  同时,中西部缺品牌展会支撑,目前西部地区举办的有影响力的展会数量仍然太少,许多展会虽然打出了国际化的招牌,但规模仍然没有跟上。 

  经济的不平衡发展传导至会展业,表现为一种更加不均等的两极分化,而这与我国中西部的资源禀赋配置以及政府西部大开发的宗旨不相符。学界关于发展西部会展经济的言论渐多,西部会展经济发展论坛也汇聚了各种声音,而在业内,人们又是如何看待和操控的呢? 

  在2006年《中国展览馆相互推广合作协议》签署时,这一协议的倡导者刘明伟表示,首先合作伙伴的选择侧重于中东部地区的展馆,如果因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过大,必然在合作上难以平衡各自的需求。例如,各自为对方展馆、展会进行推荐,西部企业必然乐于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来参展,而东部企业却恰恰相反,那么这种合作的平衡性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此次11家展馆达成合作,便基于这种互惠互利,进一步说,是双方都“有利可图”。 

  《中国展览馆相互推广合作协议》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而这种合作模式的诞生伊始,便已将一些会展业欠发达地区排除在外。从这一点看,中国会展业不乏精明的谋利者,而要使行业整合、区域联动更具影响力,则需要更为长远的目光和战略规划。 

  思考·各就各位 

  一个行业的成熟与完善需要产权明晰、富有活力的竞争主体,需要明确而科学的游戏规则,需要灵活而有效的整合机制。而中国会展业从起点跑出了多远,离成熟的行业运作良性循环又有多大距离呢? 

  2006年,是中国会展业的竞合之年,如果说外资的加速进入是对竞争主体本身的能量注入,那么,会展业的区域合作推进行业成熟运行机制的形成。 

  成熟的行业管理模式是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互动的有机整体。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进行经济运行制度创新,并通过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等方式,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引导并约束微观企业的行为,为企业公平竞争制定行之有效的“游戏规则”;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是根据国家法律和协会内部规约,制约和协调会员个体行为,为企业提供信息、研究、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以促进产业的整体健康发展;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是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占有市场并获得利润。 

  “竞合”离不开规划。由于我国会展业还没有一个总体发展战略,会展业处于盲目发展阶段,针对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应尽快完成我国的会展业发展规划。首先,通过规划尽快完善我国会展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使我国的会展业发展,特别是会展业申报程序有法可依。其次,通过规划确定我国的会展业重点发展地区和会展业专业化发展地区,使今后的场馆等会展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投资的方向。第三,通过规划减少会展市场的无序竞争,使会展业健康有序地发展。最后,通过会展业规划使会展业的体系逐步完善。 

  如果说企业是机体中的细胞,行会是流动的血液,那么政府则是整个传动体系的心脏。而今细胞已被激活,血液开始流动,而心脏是否应当发力推动整个循环的运转了呢? 

  表一:外资进军中国会展市场大事一览表  

1.png


资料来源:俞华,《中国会展外资工作回眸与展望》

  表二:会展经济地域空间分布模式  

2.png

资料来源:廖兆光、肖鸾,《中国会展经济深度审视与前景展望》

 

  会展经营

  会展起步招商是基础 会展要强还须“守商”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时间:2007-3-22

  专家认为,招商、务商、守商是会展品牌化必由之路

  中国会展业起步晚、发展迅速,但水准低、规模小、国际影响力差,如何打造、经营会展的品牌,在中国特有的机制、条件下,又该如何建立起品牌化经营的会展?

  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举办的“中国会展教育论坛”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主任陈心德教授提出了他对“品牌化经营会展项目”的理解。他认为,会展要品牌化,“硬能力”、“软能力”及其结合这三个条件,一个都不能落。

  “硬能力”:全球支持团

  “一个车展项目如果可以把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的汽车协会、汽车俱乐部、汽车零配件商及强势媒体等所有相关机构都组织起来,这个会展就非常强势了”,陈心德表示,建立起全球范围内相关机构的支持团才是关键。这就是他提出的全方位的会展“硬能力”建设。

  据悉,中国目前的会展大都由政府机构或行业协会主办,但很大一部分也都局限于地方政府或发展得相对不太成熟的协会机构,规模较小、形式单一,内容环节上也比较薄弱。

  陈心德表示,会展成立伊始,一个明确的定位很重要,它关系到会展成立的整个“硬能力”建设及相应投入。国际化、持续化是中国现时会展发展追求的一个方向。因此,“最初在会展锁定一个主旨时,这个主旨所涉及的全球范围内的行业机构、权威政府机构、媒体合同宣传机构等都应被纳入该品牌会展的‘硬能力’建设”。

  “软能力”:信息化管理

  “软能力”条件方面的欠缺是国内会展普遍遭遇的一个共同问题,即国内会展的设施大都比较原始,达不到国际基本标准,更不用说获得UFI等资格认证了。陈心德表示,在明确了会展定位后,组建或改制展馆,展馆选址、内部配套设施等所谓“软能力”建设就要跟上。在这方面,陈心德特别向记者介绍了“会展现场信息化管理的应用”与“会展项目程序化时间管理”这两个与国际接轨的应用系统。

  会展现场信息系统,是现在国际大型展会中经常用到的将展览馆、主办方、服务商、参展商、专业观众组成的价值链有机联系的电子控制系统,能有效保证各个环节的信息互动,同时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例如,在入场的观众递交名片后,现场制卡系统现场就将其信息录入,一张卡在手,观众在场内所有的有效行为的信息将囊括其中,极大地方便了客商双方的洽谈、互动。

  会展项目程序化时间管理则能进一步提高展会期间的效率,即怎样在有限的展期内,更有效地促成互动,使参展人员更切实地多了解些信息,多接触些客商,多洽谈些项目。“在建馆或改制会馆时,这些信息化设施应用的基点设施肯定是要有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一个会展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方向”,陈心德说。

  软硬兼施从招到守

  陈心德指出,经营运作是品牌会展的生命,招商、务商、守商是品牌会展的生存路线,“硬能力”招商、“软能力”务商,守商则要求会展不断创新。

  陈心德建议,在完成整个展会主题立项及营销、促销规划后,要全面起用“硬能力”条件,将所有能触及到参展商、专业观众等资源的机构充分利用起来,发放邀请函招商;然后是务商,即在展会开展期间,主办方要将展馆、服务商充分调动协调起来为参展商和专业观众服务,真正起到展会重视参会客商的利益的“务实”作用,让受众成为“回头客”;最后是守商,不断地变化、创新才是留住这些参于者的关键,在不断地与追赶国际会展卓越品质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的特色,有让所有相关行业单位有参与的理由,达到“一展多赢”的效果。

  打造品牌展会五大招

  来源:中国会展  时间:2007-3-30

  品牌展会的衡量标准或树立品牌展览会的基本要素是:

  一、权威协会和行业代表的大力支持

  展览会的成功与否,多取决于整个行业和企业对其的认可。展览企业若能获得权威行业协会和该行业内主要代表的支持和合作,无疑就增加了该展览会声誉和可信度,使之规模不断扩大,并带来了巨大宣传效果和影响力。

  二、代表行业的发展方向

  代表行业的发展方向是品牌化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展览的专业性和前瞻性。能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展览会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就能提供几乎涵盖这个专业市场的所有信息,展会提供的信息越全面、专业,观众就越积极,参展企业也越踊跃。

  三、专业的展览服务包括展览企业的整个运作过程,从市场调研、主题立项、寻求合作、言行宣传、招展手段、观众组织、活动安排、文件、信函的格式化、标准化,都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准和工作人员的严谨处事态度。

  四、获得“UFI”的资格认可

  UFI对申请加入其协会的展览项目和其主办单位有着严格的要求及祥细的审查程序。由于有了这套较为成熟的资质评估制度,那么就令取得了UFI标记的企业成为了名牌展览会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家加入WTO,面对海外众多实力雄厚的展览企业、名牌展览会的接踵而来,加入UFI,对规范展览运作,提高国际竞争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长期规划,坚持品牌战略思维

  展览企业必须确立长远的品牌发展战略,从短期的价格竞争转向谋取附加值、谋取无形资产的长期竞争,用先进的品牌营销策略与品牌管理技术强占展览市场的制高点。品牌战略的成功关键是贵在坚持。只有在较长的时间内坚持一种战略,而不轻易发生游离的企业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圳会展中心图片库 |深圳市会议展览业协会|合作单位|友情链接|网站地图|网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