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展会资讯 - 展会动态

会展信息简报 (第二十八期)

发布日期:2008-09-28 新闻来源:会展新闻

第  二十八  期    2007年3月15 日   深圳会展中心资料室编

  

  中国贸促会出台《大型出国经贸展览活动管理办法》——行业新规为出国展览保驾护航

  

  来源:中国会展  时间:2007-3-8

  日渐热络的出展市场正在迎来规范发展的机遇。日前,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出台了《大型出国经贸展览活动管理办法》,从政策层面为出国展览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市场环境。

  海外出展持续升温

  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近几年,实力增强、羽毛渐丰的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愿望日益强烈,这其中,出国参展被许多国内企业看作是拓展海外市场,亮相国际舞台的明智选择。

  据中国贸促会的有关数据,目前全国每年大约有3万多家企业出国参加各种国际展览会。近几年中国贸促会每年受理各单位的出展申请在1500件左右,批复的大约1000个左右,真正实施的大约有800至900个左右。2006年,中国贸促会批准的出展项目约1700项,实际完成近1200项。

  业内人士分析,国内企业之所以对参加国际展览会情有独衷,热情不减,原因在于参加国际展览会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参加有影响力的国际展览,对于企业扩大出口,树立企业产品的形象很有好处。不仅如此,在国际著名的展览会上亮相,通过与国际同行、买家的零距离接触,能见到一个行业最尖端、最领先的的产品,直接感受到产品的式样、款式、价格,在获得出口订单的同时,还能增加对客户需求。市场变化和动向的了解,是一个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良机。

  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标锁定在大型国际展览,由此也推动出展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活力。

  但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频频走出国门参展的同时,出展市场也表现出了某种无序的苗头。“出国参展很热,企业热情高涨,组织的单位也很多,但似乎有点乱烘烘的感觉。”一位参加过多次出国展览的企业人士这样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

  据了解,由于市场空间大,在利益驱动下,目前出展市场的参与者很多。尤其有些热点的展览会,国内参展人数超过上千人,参与其中的组织单位甚至达到10多家。“组织单位众多,良莠不齐,导致有些组织单位之间出现竞相压价等不良竞争行为,也有的各行其是,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中国贸促会上述人士表示,此次出台的管理办法,就是要对大型的出国展览加强管理,达到统一宣传,统一行动,提高中国的参展水平,让企业获得更大效益。

  新规保护公平竞争

  据了解,中国贸促会此次推出的管理办法,是对2002年出台的《关于对大型出国经贸展览活动加强管理的实施意见》的补充,增添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新内容,重点是针对大型展览会的出展。

  此次管理办法一个最大的变化在于,规定了今后凡是参加同一个展览会的组团单位之间必须成立组委会,这将作为参加大型国际展览会的一个必要条件。

  一位参与制定该管理办法的人士解释,组委会不是一个常设机构,而是针对某个展览会的临时组织。组委会成立后,在参展之前要落实参展方案,由其统一分配参展摊位,制定价格,确定设计装修风格,负责对外运输,对外宣传,如果出现问题,也由组委会统一协调解决,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问题。

  记者注意到,在该管理办法中,将拉斯维加斯国际汽车零部件展览会、法兰克福国际汽车零部件及设备展览会等9个展会列入了要求实行组委会制管理的展会名单。中国贸促会有关人士表示,选择这9个展会,主要是根据以往的情况,有些组展单位比较多,不协调统一,容易出问题;还有的容易产生知识产权问题,需要在参展之前作好工作,尤其要注意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在中国会展市场快速壮大的背景下,近年来,国外的大型展览公司大都已经进车国内市场,他们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立分公司、办事处、独资公司等办事机构。据了解,有些外国展览公司与中国企业联络,拓展业务。但在面对大量的中国企业时,往往利用自己掌控的展览会和展位,提出一些不平等的条件,有的把价格提得很高,有的要求他们来施工,搭配了一些歧视性的条款。而国内一些企业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出于一己之私利,容易接受他们的条件,受到不公平待遇,客观上也损害了其他参展成员的利益。

  针对这种情况,此次出台的管理办法规定,组委会制展览会中方参展事宜统一由组委会出面协调,各成员单位不得自行与国外展览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子公司或办事机构联系,不得接受国外展览会主办方强加给中方组团单位的任何歧视性条款。

  据参与制定该办法的中国贸促会相关人士表示,这种规定主要是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此次出台的管理办法要求国内出展单位统一组团,一致行动,就可以抵制不公平的条件,有效避免利益被外国公司拿走的情况发生。而如果某个企业私自接受了不公平的条款,按照办法规定,中国贸促会将对其进行处罚,以维护整体利益和市场秩序。

  会展业谋“大”抓“钱”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07-3-13

  今年,成都会展业将力争实现突破:实现行业增加值增长23%以上,全年举办展会超过200个,其中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5个,大型展会规模同比增长20%。这是记者日前从成都市会展办获得的消息。

  据介绍,今年成都将努力提升本土节会影响力,同时将引进高层次外来展,筹备第四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办好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医药博览会;与汉诺威国际展览集团合作办好成都国际汽车展,与慕尼黑国际展览集团合作办好首届成都国际新生活方式展,与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合作办好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与深圳家具协会合作办好成都国际家具展。

  会展动向

  与外来“和尚”一起念经 朝亚洲“展览之都”目标迈进 “赚钱效应”带来上海会展业爆发性扩张

  来源:中国会展  时间:2007-3-9

  从《财富》论坛到APEC会议,从上海工业博览会到国际汽车展,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会展选择上海,华交会、工博会、汽车展、家具展等展览会主办方提出了增加展览面积的要求。从1月25日起,首次进军中国的全球最大知名品牌展世界美容展,开始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搭建展台。今年上海已排定的国际展超过200个,数量虽比去年有所减少,但每个国际展平均面积有望比去年增加10%以上。

  新展馆建成促展会激增

  曾几何时,上海还因为各种软硬件条件不足,会展业发展缓慢,只有望北京和广州会展业发展的项背。2001年11月,随着中德合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竣工并交付使用,原来因展馆面积小而无法扩容的展会,纷纷扩容,上海展览市场快速升温,展览需求激增。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副董事长弗朗克·哈特曼预言,随着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兴建,从陆家嘴-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世博会场馆的浦东会展“金三角”呼之欲出。届时,上海有望崛起为可与汉诺威、慕尼黑、新加坡媲美的国际会展中心。

  中德合资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是我国首个中外合资的展览中心。到2010年全部竣工时,展馆总数将达17个,展览面积将达33万平方米,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博览中心之一。

  德国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罗兰贝格最新的一篇调查报告显示,亚洲展览业格局已出现明显变化,香港和上海在亚洲最具潜力,上海目前主要面对国内市场,在吸引国际参观者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的。

  起步较晚加速迅猛

  上海展览业起步晚,但“加速度”十分了得,现在在上海,国际展天天办,国内展年年新。在5年前,展出面积三、四万平方米的展览会已经是“超大规模”了,但现在这样的展览比比皆是。上海工博会、华东商品交易会、上海国际汽车展、机床展……哪一个都是五、六万平方米。2006年前11个月,上海地区共举办了339个国际展览会及技术交流会,展会总面积达167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近五成和一倍多。据上海海关披露,2006年在海关备案的展品货值高达3亿多美元,境外参展商有13499家,同比增加20%。2007年的上海国际汽车展览面积将超过14万平方米,但开展半年前就已经“爆满”。

  展览市场“千帆竞发”

  上海正朝亚洲“展览之都”目标迈进,上海世博集团总裁陈先进认为,上海展览市场全面开放,国际、国内,国有、外资、民营的展览机构竞相进入,“千帆竞发”格局已经形成。目前上海展览业直接拉动相关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

  “赚钱效应”是上海展览业日新月异的推动力,各路外资展览巨头对中国展览市场的排兵布阵纷纷提速。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外国投资者早在2005年就已提前收回投资成本。目前从展览王国德国到中国投资成立的公司,除一家外,其他都把总部设在了上海,足见上海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世博会给上海展览预热加温

  据统计,去年上海共举办展览349个,已超过北京和广州。

  上海交通大学会展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过聚荣认为,中国会展业受世博会影响,目前正经历着预热加温阶段,以后还会呈现高涨和余热阶段。

  “整个世博会需要15大类、数百家的服务供应商”,陈先进说,这些供应商包括展览策划、商务服务、展示工程、公关活动等8大类。世博会的举行不但将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带来明媚的春天,也将为中国带来更多商机。

  奥运会为上海送来发展机遇

  由于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在2008年4月30日至9月23日期间,在北京举办的一系列与奥运会关联不大的展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再加上受到北京展览场馆太过紧张的制约,一些大型和成熟会展项目已经或准备向上海转移,一些流动展会也钟情于上海良好的会展服务环境,而固定下来。

  近年来,即使上海会展场馆建设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仍无法满足会展项目快速增长的需要,去年在上海举办的第87届中国针纺织品博览会今年就由于订不到足够的展览面积,不得不移师到南京举办,但是,主办方表示,他们的目光还是上海,争取明年再到上海举办。像这样的会展项目还有很多家,上海会展业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外资展览巨头看好上海会展

  在大趋势的影响下,各路外资展览巨头对中国展览市场的布局提速。他们纷纷看好上海会展业的发展环境,不但带来了先进的管理运行经验,更重要的还移植和举办新的行业展会。

  从今年计划中的国际展看,知名品牌展不少,包括国际知名跨国展览企业移植到上海的世界大展,如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国际皮革展、国际缝制设备展、国际乐器展、国际五金展等,有业内人士称,上海已成为新观念、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交流和展示的世界之窗。

  在上海展览中心,日本时装最高水平的精品展近日拉开帷幕。作为世界5大时尚之都的东京,来上海办“精品时装展”还是“破天荒”第一回。

  在上海花园饭店,世界展览业巨头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副总裁裴喜最近专程飞来上海发布新闻,为明年4月举行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吆喝”,总规模超过20万平方米、全球60个国家参展的“世界第一”工业展之所以要到上海来推介,是因为上海的制造业和展览业在世界上不可轻视。

  近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公司宣布投资6600万美元,进行第四轮扩建。开业3年多进行四次“扩容”,这种现象在世界展览界也很少见。据介绍,到2006年这个上海最大展馆的面积已超过20万平方米,而到2010年,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总面积将达到33万平方米,加上浦西现有的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和光大会展中心等,还有上海世博会会后留下的部分展馆,上海的永久性展馆肯定超过50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亚洲第一”。上海展馆迅速“扩容”背后的市场原因是上海展览业因“钱景”而产生的“爆发性”扩张。

  会展视角

  中国展览业需要新思维

  来源:中国会展 作者:陈泽炎 时间:2007-3-8

  展览业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贸促会的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共批准出展项目1390项,实际完成950项;完成数量比上一年增长27%;展出总面积31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增长28%;参展企业共28000家(次),比上一年增长13%。

  2006年出展项目大约是1700项,实际完成近1200项;完成数量比上一年增长约1/4;展出总面积40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增长近三成;参展企业超过3万家(次),比上一年增长一成以上。

  两年来,出展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法国、阿联酋、越南、印尼、俄罗斯和马来西亚等10个国家;其参展面积占全部参展面积的80%以上。主要出展的商品是:机电产品(汽车配件、五金工具增长最快)、纺织服装、家居用品、工艺礼品等。2007年的出展态势表明,各项指标均在继续增长。

  在赴海外参展数量积极增长的同时,以中国展览公司为主的海外办展项目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除了继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中国独家展览会以外,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贸促会等单位已经连续几年在德国纽伦堡和杜塞尔多夫主办了以礼品、消费品、日用品为主、以卫具、洁具、五金工具为主和汽车零配件等为主的几个专业展览会。中国展览业能够在德国这样的欧洲展览大国内举办自己的专业展览会,应当说这是中国展览业逐步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表现。

  海外办展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在加速会展行业国际化布局的思路指导下,行业主管部门、各级商会、协会以及会展企业都有责任认真总结我国出展业务的成绩与不足,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出展工作的方针、策略和运作模式;转变观念、敞开思路,努力寻求中国在国外展览工作的更快发展。

  譬如,我国以代理为主体的海外展览项目覆盖面十分狭窄,而自办的品牌展会更是屈指可数。我国会展企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法制化程度不高,面对海外会展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应对措施不够,加之自身体制的局限性等,这些劣势都导致我国会展业开放程度低、竞争力弱、向国际化推进的力度不足。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会展行业,出国办展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待深入开发和研讨。

  1.政策层面的问题。譬如:对促进出国举办展览会工作的国家政策期盼与差距。

  2.如何发挥政府优势,把一些出展项目做大、做强的问题。譬如:政府指导型的海外办展项目发展前景评估,中国会展企业到海外自办展会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可行性分析等。

  3.中国会展业对外开放和走出去的策略性的问题。譬如:中国会展企业如何扩大在海外代理的规模和覆盖面,应对海外主办单位封杀中国企业参展的对策;面对洋品牌移植国内市场,国内如何以强强联合的方式在海外创建自己的品牌展览会;有出国办展资质的企业如何面对国际知名展览企业在国内成立独资或合资企业以及办事处,逐步缩小委托代理,自行在国内招展的趋势。

  4.中国会展业走出去以后如何“站住脚、能发展”的问题。譬如:中国企业和海外办展单位如何利用海外中国商贸城以及展览场地开展进出口贸易及商品展销活动;海外办展实施资本运作的探讨等问题。

  5.涉及体制改革方面的问题。譬如:中国的出展企业和组织单位在改制中面临的困难;民营会展企业如何参与海外办展和海外参展工作等问题。

  6.中国文化产业类的展览会如何走出国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实质是文化生产力的问题,文化作为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趋势的问题,以及文化产业与经贸产业相结合的问题等。

  展览业应当具备前瞻性思维

  中国展览业正在快速地发展,中国正在期望着自己能够尽早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展览大国。为此应当首先具备的是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前瞻性的战略规划和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具体可以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品牌展览会的国际化程度,就要努力加大展览会对亚洲和全世界专业观众的吸引力,扩大在展览会上中国产品的出口业绩,促进中国以外的世界各国客商之间的贸易与合作。此外,与展览会配套的各种服务也必须提高质量,做到规范有序,使我国的展览会真正与国际水平相适应、相接轨。

  1.从来展出展相结合入手进行战略突破

  现在,出国展览正在日渐成为中国产品扩大出口的重要手段。但面对日趋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结果越是中国产品出口成交好的出国展览会越是会受到排挤和打压。但可喜的是作为中国展览会的领导机构之一的中国贸促会已经及时地注意到了这种情况。去年6月中国贸促会在大连召开的全国经贸展览工作会议上,不但把来展工作和出展工作结合起来统一进行研讨和部署,而且针对出展遇到的国外阻力,采取了针对性很强的措施。譬如,在德国纽伦堡举办中国商品展览会等。

  如果从来展、出展相结合的战略考虑,可以进一步地开展一些工作。譬如,通过国内的各种展览会认真挑选和组织出展厂家和出展产品,把国内参展和出国参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发展和促进现有国内品牌展览会与国际上知名同类展览会结成战略伙伴关系;积极促进参加国内展览会的名牌厂家也能成为参加国际展览会的主力队伍等。中国的展览业应当形成包括来展和出展的一个完整的、全局性的概念。

  2.组建有实力的展览集团

  为了与世界接轨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组建有实力的中国展览业的“航母舰队”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国家完全可以给予政策的支持和方向引导。同时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还可以充分运用资本运作的方式和股份制的模式,以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总之,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求得中国会展事业的良性发展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当前,中国的国力正在逐步强大起来。形势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对中国展览会今后发展进行前瞻性战略思维的基础和机会。我们期待着中国会展业将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我国会展业政策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肖凌 时间:2007-3-12

  1998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商品展销会管理办法》,并于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2002年,出台国家经贸委批准《专业性展览会等级的划分及评定》商业行业标准,于2003年3月1日起实施。

  2003年CEPA会议上,中国与港、澳签定“允许香港公司以独资形式在内地提供会展服务”。

  2004年1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第一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并于一个月后正式生效。

  2005年,会展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提出及相关意见征求。

  2006年,《展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条文释义出台。……

  总体来看,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历史还比较短,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处在探索及积累经验的时期,这些曾让业内大喜过望、轰动一时的会展“新政”,经过几年发展,相关配套政策取得稳步实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亟待解决。

  2005年,是商务部“取消来华展主办单位资格的审批”;中国贸促会牵头并联合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海关总署等四部门共同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出国展览的审批管理工作通知的第三年。两部“条款”的出台和大批外资企业的进驻引来业内人士惊呼“狼来了”,这使得我们企业在面对政策时,要提出:是保卫,还是国内外企业联手?

  这是一个中国会展业如何适应WTO规则,并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寻求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会展业目前还是一个“幼稚产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会展业改革相对滞后,会展业中的政企关系尚未理顺,政策供给严重滞后,办展办会主体鱼龙混杂,行业自律组织发展滞后等等。而这些问题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可能在较短的时期内彻底解决。但中国已经加入了WTO,对国外会展业开放市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而协调民族会展业与国际会展业之间的关系,同样是政策制订中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从产业意义上讲,会展业是近年来才得到较快发展的新兴行业。过去很多大型会展都是政府行为。以政府名义举办的会展活动过多过滥,特别是一些大型会展均由政府出面策划并举办,既反映了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的强烈需求,也反映出会展产业化、市场化进程还不够,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从目前来看,国内尚没有统一的展览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现行的展览管理办法则导致了多头批展,重复办展。国家及地方许多部门都有权审批和举办展览,这种多层次、多渠道办展的局面使得展览管理混乱。吃“政策饭”,靠政府部门批任务,靠财政补贴过日子,这种体制必须改变。展览公司必须依法登记并且必须走上市场,走产业化发展之路,靠市场竞争发展壮大。作为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国有经济应逐步退出该行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企业竞争格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会展经济的“游戏规则”。重点是尽快制定并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会展市场的准入机制和主办主体的资质条件。对展会的质量和展览公司的资质进行市场化、动态化的评估和认证,逐步从审批制过渡到标准制和登记制,使会展业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另外,从会展产业的不同层面和产业链条来进行分析,当前国内会展业的各个环节均存在着一些不同程度的知识产权问题。如何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则成为提高中国会展知识产权整体水平的关键。从2005年开始,与会展相关的知识产权纠纷可谓一波三折。相信谁也不会忘记2005年11月初,在英国格拉斯哥农作物科学与技术展览会上,19家中国公司因为被指控涉嫌专利侵权展台被拆的尴尬场面。而同年10月30日,广交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徐兵对外宣布,第98届广交会上共有454家企业被指认涉嫌专利侵权。会展业专家指出,很多中国企业仍然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了解。

  对于展会上知识产权保护,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全国未成立统一的会展业协会组织。但是,一些地方性的会展业行业协会组织已经陆续建立起来,并且有的协会已经开始重视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问题。然而,关于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无论是管理的依据、管理的范围,还是管理的手段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少需要澄清和值得研讨的问题。在面对国际间竞争,中国企业必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避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在政策上,全国只有一个“蓝天行动”是不够的,我们企业还应该将“知识产权保护”提上法律和企业自律日程上来。

  中国展览业从无序走向有序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刘大可 时间:2007-3-6

  《国际商报》的记者邀请我展望一下2007年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实在有点盛情难却。因为对从事研究的人来说,展望未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方面,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到很多变数的影响;另一方面,个人知识和能力的限制,通常使得我们很难对未来做出非常准确的预期,不少貌似权威的预测报告到头来却往往证明的是预测者的肤浅与无知。但是不管怎样,我最终还是决定根据个人判断对2007年中国展览业的发展趋向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供同仁参考。

  一、在宏观政策层面上,政府会继续支持展览行业的发展,但毋庸置疑,“规范”将成为主基调。一是因为中国会展业目前的确具有“炒作”和“过热”嫌疑,政府不可能继续“推波助澜”;另一方面,会展业仅仅是整个国民经济中一个很小的构成部分,在绝大多数城市和地区很难成为“支柱产业”,政府不可能投入太多的精力来关注。

  二、展览行业本身依旧会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速度,但是行业增长率会有所减缓,展览业将逐步走上内涵式增长道路。一方面,根据很多权威机构的预测,2007年中国经济会继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速度,作为经济贸易平台,展览业在这种强劲的经济增长背景下自然会维持较高的增长率;另一方面,对外资以及民营企业开放会展业的“体制放松”增长因素,近年来已经基本得到有效释放,展览企业“爆发式”增长的年代基本结束,展览市场将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

  三、在国际化方面,中国展览业将从过去单纯的“中外竞争”转变为更加复杂的“中外竞争”以及“外外竞争”。从2003年中央政府分别与香港以及澳门特区政府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及2004年1月商务部颁发《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以来,国外会展资本大举进入国内,中外竞争以及民族展览业的产业保护等问题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但是随着不同国家的会展资本进入中国速度的加快和存量的增加,外资之间的竞争同样日益突出,在2007年表现得将尤为明显。

  四、品牌并购和传统国有展览会品牌的价值评估问题需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会展行业的组织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这一过程通常通过两条途径来完成,一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另一个是品牌并购,“强强联合”或者是“大鱼吃小鱼”。2007年,这两种市场力量都会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品牌并购有可能成为新的看点。2006年很多外资会展企业已经把进军中国的重点从以往的“设立办事处、独资公司、新建合资公司”等手段演变为“与传统国有老会展品牌的合作”,这种状况在2007年将会加剧。

  会展业不同于制造业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品牌等无形资产在展览会举办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很多国有展览会的无形资产是在政府长期投资的背景下形成的,因而如何在展览会品牌并购的过程中确保国家利益,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研究中心主任 刘大可博士

  战略定位尚待明确 中国会展业当治“冷热病”

  来源:中国会展  时间:2007-3-5

  

  加快发展服务业,已成为我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会展业作为其中的一个代表性行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一直有“1比9”之说:即会展场馆收入如果为“1”,当地交通、餐饮、住宿、旅游、购物等相关产业的收入可达“9”。

  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决定了我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走势,同时面临一个难得发展机遇:国际展览市场呈现出采购商赴工厂所在地集中采购的发展趋势,“世界工厂”有望催生新的会展产业和相关配套服务。但由于行业战略定位尚未明确,市场发育欠规范,我国会展业发展并未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

  中国会展业多犯“冷热病”

  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王锦珍介绍,1997年,我国全年举办的各类展览会数量第一次达到1000个,短短10年后,这一数字就跃升至3800个。从1000个到2000个,用了5年时间;从2000个到3000个,仅用了2年时间。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拥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各类会展中心和展览场馆170家,可用于展览的总面积达536.5万平方米,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室内展馆,三分之一为室外展馆。展览总面积已居世界前列。

  但是,这个全球发展最快的展览市场的效益却令人失望。2006年,在我国举行的每个展览会的平均展览面积不到900平方米,各类展览会的直接收入仅140亿元人民币,与全球展览业当年3000亿美元的直接收入相比,所占份额还“相当微小”。

  一方面,从全国范围看,会展市场仍处于培育期,会展业仅仅是国民经济中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在绝大多数城市和地区很难成为“显眼”产业或支柱产业,政府不可能投入较多精力关注;另一方面,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沿海会展中心城市和中部一些新兴会展城市,展会市场选题雷同、重复办展、规模偏小、品牌影响力低等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展览主办者过于看重短期产出,甚至出现了假冒品牌展览会、办一个展换一个名称等“乱象”,“过热”的会展市场需要调控、规范。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于立新认为,会展业应作为我国企业适应全球化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拓展海内外市场的桥梁。特别是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重点的制造类行业以及相关行业协会和展览企业,应该抓住会展业新一轮发展的有利时机,加快规范展览业市场,扩大对外合作,全面提高展览业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挖掘经济发展潜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推动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

  国际通行的判断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如果基础设施相对完备,人均收入在世界中等以上,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制造业且过半,外贸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接近或超过10%,行业协会力量相对较强,且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优势,那么会展经济就应得到重视并实现强势发展。此外,一个地方的会展行业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特点密切相关,必须根据经济发展方向,确立会展专业品牌。

  加大开放有序竞争

  长期以来,海外展览公司在国内开展活动,只能通过与国内的展览公司或机构进行合作,即“借腿走路”。时至今日,展会审批制度以及展会主办方资质认定等计划经济烙印,仍不同程度存在,也由此滋生了一些展览公司依赖政府“喂奶”保护、甚至以贩卖展览批文牟利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

  2004年初,商务部颁布了《设立外商投资会议展览公司暂行规定》,批准外商可以在中国成立独资的展览公司,并可在中国境内主办、承办各类经济技术展览会和会议。但2006年以来,很多外资会展企业在华业务重点已经不是设立办事处、子公司或组建合资公司,而是倾向于通过资本运作,收购或者并购国内有一定资质的展览企业或者有一定品牌影响的国内展览项目。此外,外资展览公司之间“强强联合”或者是外资对国内展览企业“大鱼吃小鱼”的趋势,也在加速国内会展行业优胜劣汰的步伐。

  王锦珍认为,尽管海外会展机构已经从场馆建设、合作办展、展台搭建、展品运输、展会认证以及教育培训等多种层面全面渗透到中国会展市场,但会展业的国际化竞争程度仍不充分,中外合作仍然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他主张,应加大会展行业开放力度,以鼓励市场竞争并引导竞争,提高会展行业的组织化程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会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大可预测,中国会展行业将从过去单纯的“中外竞争”转向更加复杂的“中外竞争”以及“外外竞争”。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品牌并购和传统国有展览会品牌的价值评估问题需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因为会展业不同于制造业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品牌等无形资产在展览会举办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很多国有展览会的无形资产是在政府长期投资的背景下形成的,因而在展览会品牌并购过程中,就有一个评估品牌价值、确保国家利益的问题。

  企业为什么习惯到德国参展

  德国是世界头号会展强国,每年全球著名的国际性、专业性贸易展览会,有三分之二在德国举办,吸引世界各地的参展商近20万家。世界上现有五大知名展览中心,四个在德国。到德国参展已成为许多国家企业的一种习惯,这不仅是去寻找与德国产业界的贸易合作,而且是寻找广泛的国际合作。德国展览已成了全球采购的贸易窗口。

  以科隆为例,每年定期举办40多个国际性展览,吸引120多个国家的3.4万家参展商、200多万名采购商和专业观众,这些客商每年在科隆的消费达15亿欧元,其中6亿欧元用于旅店和餐饮,3亿欧元用于交通和购物,会展对旅游、娱乐业起到了强劲的支撑作用。

  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相关部门介绍,德国的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只是展览业的管理者和协作者,不直接参与展览举办。但是,德国的展览场馆由政府投资兴建,政府是展览场馆的经营者,政府还将展览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在德国,每个展览都是由展览组织者与参展商、参观者以及行业协会密切协商后制定出来的。展览公司与行业客户保持经常性联系,由客户提供信息,共同探究相关展览的市场定位,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办展。

  德国以战略性思维发展会展业,就是把政府、产业和会展结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以专业的电脑展为例,目前全世界有三大展览。业内人士往往年底到美国,了解最新研发出来的技术;第二年年初到德国,看这些最新技术是否已经转化为商业用途;几个月后,再到作为制造基地的中国台湾下订单。德国的展会处在三个展会中最赚钱、最重要的位置,牵制了两头。这种全球化眼光和长期的战略意图,值得中国会展行业和政府部门借鉴。

  会展信息简报 

  第 二十八 期    2007年3月15 日   深圳会展中心资料室编 

  会展新闻 

  中国贸促会出台《大型出国经贸展览活动管理办法》——行业新规为出国展览保驾护航 

  来源:中国会展 时间:2007-3-8 

  日渐热络的出展市场正在迎来规范发展的机遇。日前,中国贸易促进委员会出台了《大型出国经贸展览活动管理办法》,从政策层面为出国展览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市场环境。 

  海外出展持续升温 

  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近几年,实力增强、羽毛渐丰的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愿望日益强烈,这其中,出国参展被许多国内企业看作是拓展海外市场,亮相国际舞台的明智选择。 

  据中国贸促会的有关数据,目前全国每年大约有3万多家企业出国参加各种国际展览会。近几年中国贸促会每年受理各单位的出展申请在1500件左右,批复的大约1000个左右,真正实施的大约有800至900个左右。2006年,中国贸促会批准的出展项目约1700项,实际完成近1200项。 

  业内人士分析,国内企业之所以对参加国际展览会情有独衷,热情不减,原因在于参加国际展览会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条有效途径。通过参加有影响力的国际展览,对于企业扩大出口,树立企业产品的形象很有好处。不仅如此,在国际著名的展览会上亮相,通过与国际同行、买家的零距离接触,能见到一个行业最尖端、最领先的的产品,直接感受到产品的式样、款式、价格,在获得出口订单的同时,还能增加对客户需求。市场变化和动向的了解,是一个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良机。 

  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标锁定在大型国际展览,由此也推动出展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活力。 

  但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频频走出国门参展的同时,出展市场也表现出了某种无序的苗头。“出国参展很热,企业热情高涨,组织的单位也很多,但似乎有点乱烘烘的感觉。”一位参加过多次出国展览的企业人士这样表达自己当下的感受。 

  据了解,由于市场空间大,在利益驱动下,目前出展市场的参与者很多。尤其有些热点的展览会,国内参展人数超过上千人,参与其中的组织单位甚至达到10多家。“组织单位众多,良莠不齐,导致有些组织单位之间出现竞相压价等不良竞争行为,也有的各行其是,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中国贸促会上述人士表示,此次出台的管理办法,就是要对大型的出国展览加强管理,达到统一宣传,统一行动,提高中国的参展水平,让企业获得更大效益。 

  新规保护公平竞争 

  据了解,中国贸促会此次推出的管理办法,是对2002年出台的《关于对大型出国经贸展览活动加强管理的实施意见》的补充,增添了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新内容,重点是针对大型展览会的出展。 

  此次管理办法一个最大的变化在于,规定了今后凡是参加同一个展览会的组团单位之间必须成立组委会,这将作为参加大型国际展览会的一个必要条件。 

  一位参与制定该管理办法的人士解释,组委会不是一个常设机构,而是针对某个展览会的临时组织。组委会成立后,在参展之前要落实参展方案,由其统一分配参展摊位,制定价格,确定设计装修风格,负责对外运输,对外宣传,如果出现问题,也由组委会统一协调解决,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问题。 

  记者注意到,在该管理办法中,将拉斯维加斯国际汽车零部件展览会、法兰克福国际汽车零部件及设备展览会等9个展会列入了要求实行组委会制管理的展会名单。中国贸促会有关人士表示,选择这9个展会,主要是根据以往的情况,有些组展单位比较多,不协调统一,容易出问题;还有的容易产生知识产权问题,需要在参展之前作好工作,尤其要注意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在中国会展市场快速壮大的背景下,近年来,国外的大型展览公司大都已经进车国内市场,他们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立分公司、办事处、独资公司等办事机构。据了解,有些外国展览公司与中国企业联络,拓展业务。但在面对大量的中国企业时,往往利用自己掌控的展览会和展位,提出一些不平等的条件,有的把价格提得很高,有的要求他们来施工,搭配了一些歧视性的条款。而国内一些企业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出于一己之私利,容易接受他们的条件,受到不公平待遇,客观上也损害了其他参展成员的利益。 

  针对这种情况,此次出台的管理办法规定,组委会制展览会中方参展事宜统一由组委会出面协调,各成员单位不得自行与国外展览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子公司或办事机构联系,不得接受国外展览会主办方强加给中方组团单位的任何歧视性条款。 

  据参与制定该办法的中国贸促会相关人士表示,这种规定主要是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此次出台的管理办法要求国内出展单位统一组团,一致行动,就可以抵制不公平的条件,有效避免利益被外国公司拿走的情况发生。而如果某个企业私自接受了不公平的条款,按照办法规定,中国贸促会将对其进行处罚,以维护整体利益和市场秩序。 

  会展业谋“大”抓“钱”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07-3-13 

  今年,成都会展业将力争实现突破:实现行业增加值增长23%以上,全年举办展会超过200个,其中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5个,大型展会规模同比增长20%。这是记者日前从成都市会展办获得的消息。 

  据介绍,今年成都将努力提升本土节会影响力,同时将引进高层次外来展,筹备第四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办好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医药博览会;与汉诺威国际展览集团合作办好成都国际汽车展,与慕尼黑国际展览集团合作办好首届成都国际新生活方式展,与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合作办好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与深圳家具协会合作办好成都国际家具展。 

  会展动向 

  与外来“和尚”一起念经 朝亚洲“展览之都”目标迈进 “赚钱效应”带来上海会展业爆发性扩张 

  来源:中国会展 时间:2007-3-9 

  从《财富》论坛到APEC会议,从上海工业博览会到国际汽车展,越来越多的国际性会展选择上海,华交会、工博会、汽车展、家具展等展览会主办方提出了增加展览面积的要求。从1月25日起,首次进军中国的全球最大知名品牌展世界美容展,开始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搭建展台。今年上海已排定的国际展超过200个,数量虽比去年有所减少,但每个国际展平均面积有望比去年增加10%以上。 

  新展馆建成促展会激增 

  曾几何时,上海还因为各种软硬件条件不足,会展业发展缓慢,只有望北京和广州会展业发展的项背。2001年11月,随着中德合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竣工并交付使用,原来因展馆面积小而无法扩容的展会,纷纷扩容,上海展览市场快速升温,展览需求激增。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副董事长弗朗克·哈特曼预言,随着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兴建,从陆家嘴-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世博会场馆的浦东会展“金三角”呼之欲出。届时,上海有望崛起为可与汉诺威、慕尼黑、新加坡媲美的国际会展中心。 

  中德合资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是我国首个中外合资的展览中心。到2010年全部竣工时,展馆总数将达17个,展览面积将达33万平方米,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博览中心之一。 

  德国最大的企业咨询公司罗兰贝格最新的一篇调查报告显示,亚洲展览业格局已出现明显变化,香港和上海在亚洲最具潜力,上海目前主要面对国内市场,在吸引国际参观者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的。 

  起步较晚加速迅猛 

  上海展览业起步晚,但“加速度”十分了得,现在在上海,国际展天天办,国内展年年新。在5年前,展出面积三、四万平方米的展览会已经是“超大规模”了,但现在这样的展览比比皆是。上海工博会、华东商品交易会、上海国际汽车展、机床展……哪一个都是五、六万平方米。2006年前11个月,上海地区共举办了339个国际展览会及技术交流会,展会总面积达167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近五成和一倍多。据上海海关披露,2006年在海关备案的展品货值高达3亿多美元,境外参展商有13499家,同比增加20%。2007年的上海国际汽车展览面积将超过14万平方米,但开展半年前就已经“爆满”。 

  展览市场“千帆竞发” 

  上海正朝亚洲“展览之都”目标迈进,上海世博集团总裁陈先进认为,上海展览市场全面开放,国际、国内,国有、外资、民营的展览机构竞相进入,“千帆竞发”格局已经形成。目前上海展览业直接拉动相关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 

  “赚钱效应”是上海展览业日新月异的推动力,各路外资展览巨头对中国展览市场的排兵布阵纷纷提速。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外国投资者早在2005年就已提前收回投资成本。目前从展览王国德国到中国投资成立的公司,除一家外,其他都把总部设在了上海,足见上海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世博会给上海展览预热加温 

  据统计,去年上海共举办展览349个,已超过北京和广州。 

  上海交通大学会展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过聚荣认为,中国会展业受世博会影响,目前正经历着预热加温阶段,以后还会呈现高涨和余热阶段。 

  “整个世博会需要15大类、数百家的服务供应商”,陈先进说,这些供应商包括展览策划、商务服务、展示工程、公关活动等8大类。世博会的举行不但将为上海会展业的发展带来明媚的春天,也将为中国带来更多商机。 

  奥运会为上海送来发展机遇 

  由于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在2008年4月30日至9月23日期间,在北京举办的一系列与奥运会关联不大的展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再加上受到北京展览场馆太过紧张的制约,一些大型和成熟会展项目已经或准备向上海转移,一些流动展会也钟情于上海良好的会展服务环境,而固定下来。 

  近年来,即使上海会展场馆建设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仍无法满足会展项目快速增长的需要,去年在上海举办的第87届中国针纺织品博览会今年就由于订不到足够的展览面积,不得不移师到南京举办,但是,主办方表示,他们的目光还是上海,争取明年再到上海举办。像这样的会展项目还有很多家,上海会展业的发展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外资展览巨头看好上海会展 

  在大趋势的影响下,各路外资展览巨头对中国展览市场的布局提速。他们纷纷看好上海会展业的发展环境,不但带来了先进的管理运行经验,更重要的还移植和举办新的行业展会。 

  从今年计划中的国际展看,知名品牌展不少,包括国际知名跨国展览企业移植到上海的世界大展,如世界制药原料中国展、国际皮革展、国际缝制设备展、国际乐器展、国际五金展等,有业内人士称,上海已成为新观念、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交流和展示的世界之窗。 

  在上海展览中心,日本时装最高水平的精品展近日拉开帷幕。作为世界5大时尚之都的东京,来上海办“精品时装展”还是“破天荒”第一回。 

  在上海花园饭店,世界展览业巨头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副总裁裴喜最近专程飞来上海发布新闻,为明年4月举行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吆喝”,总规模超过20万平方米、全球60个国家参展的“世界第一”工业展之所以要到上海来推介,是因为上海的制造业和展览业在世界上不可轻视。 

  近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公司宣布投资6600万美元,进行第四轮扩建。开业3年多进行四次“扩容”,这种现象在世界展览界也很少见。据介绍,到2006年这个上海最大展馆的面积已超过20万平方米,而到2010年,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总面积将达到33万平方米,加上浦西现有的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和光大会展中心等,还有上海世博会会后留下的部分展馆,上海的永久性展馆肯定超过50万平方米,真正成为“亚洲第一”。上海展馆迅速“扩容”背后的市场原因是上海展览业因“钱景”而产生的“爆发性”扩张。 

  会展视角 

  中国展览业需要新思维 

  来源:中国会展 作者:陈泽炎 时间:2007-3-8 

  展览业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贸促会的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共批准出展项目1390项,实际完成950项;完成数量比上一年增长27%;展出总面积31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增长28%;参展企业共28000家(次),比上一年增长13%。 

  2006年出展项目大约是1700项,实际完成近1200项;完成数量比上一年增长约1/4;展出总面积40万平方米,比上一年增长近三成;参展企业超过3万家(次),比上一年增长一成以上。 

  两年来,出展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德国、美国、意大利、日本、法国、阿联酋、越南、印尼、俄罗斯和马来西亚等10个国家;其参展面积占全部参展面积的80%以上。主要出展的商品是:机电产品(汽车配件、五金工具增长最快)、纺织服装、家居用品、工艺礼品等。2007年的出展态势表明,各项指标均在继续增长。 

  在赴海外参展数量积极增长的同时,以中国展览公司为主的海外办展项目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除了继续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中国独家展览会以外,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贸促会等单位已经连续几年在德国纽伦堡和杜塞尔多夫主办了以礼品、消费品、日用品为主、以卫具、洁具、五金工具为主和汽车零配件等为主的几个专业展览会。中国展览业能够在德国这样的欧洲展览大国内举办自己的专业展览会,应当说这是中国展览业逐步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表现。 

  海外办展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在加速会展行业国际化布局的思路指导下,行业主管部门、各级商会、协会以及会展企业都有责任认真总结我国出展业务的成绩与不足,积极探讨新形势下出展工作的方针、策略和运作模式;转变观念、敞开思路,努力寻求中国在国外展览工作的更快发展。 

  譬如,我国以代理为主体的海外展览项目覆盖面十分狭窄,而自办的品牌展会更是屈指可数。我国会展企业的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法制化程度不高,面对海外会展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应对措施不够,加之自身体制的局限性等,这些劣势都导致我国会展业开放程度低、竞争力弱、向国际化推进的力度不足。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会展行业,出国办展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待深入开发和研讨。 

  1.政策层面的问题。譬如:对促进出国举办展览会工作的国家政策期盼与差距。 

  2.如何发挥政府优势,把一些出展项目做大、做强的问题。譬如:政府指导型的海外办展项目发展前景评估,中国会展企业到海外自办展会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可行性分析等。 

  3.中国会展业对外开放和走出去的策略性的问题。譬如:中国会展企业如何扩大在海外代理的规模和覆盖面,应对海外主办单位封杀

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圳会展中心图片库 |深圳市会议展览业协会|合作单位|友情链接|网站地图|网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