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展会资讯 - 展会动态

会展信息简报 (第二十五期)

发布日期:2008-09-28 新闻来源:会展新闻

第  二十五  期    2007年1月15 日   深圳会展中心资料室编

  会展动向

  2006:中国会展业在机遇中奋进

  来源:中华建筑报  时间:2007-1-8

  即将走过2006年,中国会展业在国际大环境中面临大的机遇,这是日前首度在中国内地举行的第73届国际展览联盟(UFI)年会上,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就中国会展业现状的特点、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展望的演讲中阐述的观点。

  规模飞速扩大

  张伟在演讲中指出,随着亚洲经济的迅速崛起,全球会展业焦点转向亚洲,这将为中国会展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中国会展业正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为会展业创造条件;中国会展业高速发展,特别是会展数量、规模等持续扩大、形成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中小城市会展业快速发展;会展业规模化和规范化继续加强,其中同类展会的主办单位联合办展,形成规模效益;国外展览公司改变策略,由展会移植变为并购展会或者与中国展会主办单位合作办展;展会水平和会展设施进一步提高,其中品牌展会数量增加、会展观众组织等服务方式改进、会展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会展设施不断完善;会展主办者多元发展;会展行业组织的作用日益活跃。

  行标期待出台

  据介绍,近年中国会展业的迅猛发展已经使其成为“朝阳”行业,但在越来越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监督、引导会展行业规范发展,中国原有的多头审批制管理模式显然不适应其发展。

  对此,张伟认为,只有通过加强行规和行业标准建设等方式进行间接调控和引导,才是其良性发展的保证。当前,中国会展业“市场化、法制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将来,中国会展业应进一步加强行规和标准的建设。其中,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不断完善。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通过建立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体系等方式,依法保护展会的知识产权。同时,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也制定了许多有关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并且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对会展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创新强调自主

  张伟同时指出,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会展市场日益国际化,竞争也将日益激烈。中国会展业正通过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市场导向,积极开发展会,不断创新展会主题策划、展会现场服务,从内容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对展会进行完善和创新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并不断进行企业内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会展的科技含量,增强管理的科学性,确保中国会展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此外,业界还应该优化整合资源,不断开拓新的品牌展会,促使会展业从单纯的数量扩张向规模扩大、品牌质量的提升、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表面繁荣向会展品牌转变,真正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交流作出贡献,进一步提高中国会展的竞争能力。

  人才瓶颈待破

  张伟进一步指出,中国会展业人才培训工作将继续完善。尤其近年来,伴随着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大型会展活动纷纷落户中国、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外经贸活动的日益加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会展业发展。然而,会展人才的缺乏则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瓶颈。所以,中国会展业对人才培训有较大需求,正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一些高等院校、会展行业协会、咨询公司以及国外教育机构等准备或已进入中国会展培训市场。

  2007年我国会展业供需矛盾突显

  来源:中华建筑报  时间:2007-1-12

  新年伊始,我国会展业的走势如何呢?结合去年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2007年,我国会展业在巨大机遇面前,将出现供需矛盾加大的趋势。

  过去几年,我国会展业整体规划不够理想,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以省及城市的行政区域为基础制定会展发展战略规划。而随着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扩大了会展业市场容量。但问题的焦点也随之产生,会展企业的市场竞争加剧,势必造成会展业多方面供求矛盾,市场不均衡性产生。

  层次低导致展会供需矛盾

  我国会展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相对而言都比较小,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出现了结构性供需矛盾。一方面,一些低层次的、单一的和低技术含量的会展服务供给过剩,高层次的和高技术含量的会展服务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各省市自办会展的比例过大,专业会展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导致先期建设的高水平会展中心经营困难,正在经历高投入,低回报或无回报的时期。

  实际上,由于会展业运作本身具有功能整合和跨边界的特点,一个城市发展会展产业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甚至要与当地的产业结构、服务行业发展等相匹配。一旦匹配不均,就会出现供需矛盾。

  以往,我国的会展技术主要指信息化技术、展馆设施配套和展示技术、运输、管理技术等。纵观我国的会展业,其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效率不高,服务水平较差。这种展会是无法吸引展商的,供严重大于求。

  外商越来越看好中国会展业,中外会展企业的合作呈现多层次、全方位态势。美国、德国、英国等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公司都在寻找与中国的合作项目,或合作建立企业、或合作办会展,形式多样。但大量跨国会展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市场竞争,短期内并不能解决供需矛盾。

  高层次的、设计合理的展会太少,又使市场展会求大于供。虽然,一些大型的跨国物流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如德国汉诺威、意大利米兰和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这三个世界展览业巨头都在黄浦江畔设立了分支机构。这些大型的跨国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技术优势和先进的专业管理经验,全面进军国内市场,这使得国内某些势单力薄的会展企业必将淘汰出局;但是,也迫使一些有眼光的会展企业为了避免陷入孤军奋战、分散经营的局面而适时调整战略,加强合作和结盟,搞“兵团”作战,从资源、资金、网络的规模化入手,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通过兼并、代理、战略联盟等方式走规模化经营之路。

  解决这种结构不合理,首先要加强对会展业发展的定位,打造知名会展品牌。政府通过对所在地区优势分析,对其会展进行准确地定位,使当地地名与会展紧密联系在一块。如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陕西的东西部贸易洽谈会、云南的昆交会、新疆的乌洽会、内蒙古约洽会等等。

  人才缺乏引发市场供需紧张

  国外会展公司的进入,势必加强了对人才的争夺,他们为了推行本土化建设,不惜重金利用各种手段从国内会展企业“挖”走高素质的人才,这将使得国内会展业人才争夺的竞争加剧,从而出现人才的供小于需。

  我国会展人才亟待开发。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我们不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欧美发达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展览业已相当发达,形成了成熟的会展经理人市场。尤其在德国和美国,不仅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会展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而且建立了专门的会展专业人才认证制度。如德国科隆大学的展览商贸学院和德国瑞文斯堡会展管理系是最著名的展览教育培训基地。在美国,则以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所建立的培训和认证体系最为著名。

  目前我国会展人才表现为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流失率大,会展经理人极不成熟、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相对滞后。虽然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国内部分学院已经率先开设了会展的课程,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师大、广州大学、武汉大学等等。但还需相应的培训机构来提升我国会展人员的总体素质。

  我们应该积极与国际会展协会开展会议设施、人员培训。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应加强与国际合作,通过与国际知名的会展公司或会展研究机构共同培训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通过举办国际性的研讨会来获取前沿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要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根据不同的需要培养多层次的会展人才,对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进行人才储备。

  整合资源达到平衡供需

  解决供需矛盾,就必须整合会展资源。我认为可采取两种途径:一是利用外资进行整合。外国会展企业为了本土化和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更倾向于与国内会展企业进行合作。我国会展企业可以“借船出海”,借此机会不断吸收对方先进的东西,以此来提高自己。通过与国外会展业的联合既充分利用了国内现有的会展资源,又搞活了我国会展市场。一是国内会展企业之间进行自主性结盟、联合、优势互补,重组会展资源,吸引外国会展公司来国内开展人员培训、举办展览和兴办合资企业,鼓励外资投向会展场馆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国际会展业协会设立地区总部,吸引国际著名会展服务公司在国内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同时要敢于走出去,要切实把握会展市场,克服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做强、做大、做出品牌,使我国会展业的运作走向正规化、规范化、国际化,提高我国会展业整体效益。

  处于发展初期的我国会展业,一开始就面临国际化、入世的挑战等环境,其发展显得异常困难。此时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推动,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协调,企业的运作三方面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的会展业只有适应环境和市场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会展企业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实力,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采取国际化经营战略,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道路,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求得生存和发展。

  会展视角

  我国真的跻身会展大国行列了吗?

  来源:中展网 作者: 时间:2007-1-9

  “我国每年举办各类展览会3000多个,已跻身会展大国行列。”近来,一些有关我国现在已跻身会展大国的报道屡见报端。仅仅是因为以上这些就能称我国跻身会展大国行列了吗?其实未必。

  据相关人士说法,我国的会展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兴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并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而且规模逐步扩大,场馆建设日臻完善和专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且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会展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会展业总体上存在场馆规模小、配套服务水平低、品牌展会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会展在国民收入中比重还很低。可见,我国要跻身会展大国的行列还有一段距离。

  一些展会上出现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盛况,但其后也隐藏了许多参展企业的无奈。他们认为,到会人数的多少并不为业界所看重,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到会的专业人士有多少,另外所举办的展会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很重要。

  因此要跻身会展大国行列,就应该加强办展会的硬件设施,从而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比如继续加强会展基础设施的建设。组织国际性会议和展览,加强国内经济、技术、文化、体育交流,都需要加强会展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培育一批有品牌效应的展会和一批有专业水准、有竞争力的会展公司;优化会展业的外部环境,打击各种欺诈、欺骗行为,规范会展业的市场秩序;最后,加快培养会展项目策划、展馆管理、设计布展、配套服务等各环节所需的专业人才。

  就像一个人一样,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实力,无论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新闻解读

  来源:中国经营报  时间:2007-1-12

  1 烟台,“大渔村”变身国际会展城

  1997年初,当烟台要代表国家承办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的消息传开后,“美国之音”报道说,“这次会议将在中国黄海边的一个大渔村举行”。此后,烟台又成功举办了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APEC投资博览会、APEC电子商务博览会等经贸盛会11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会展城”。

  解读:会展业对其他产强劲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使得很多城市市长纷纷谋求起这张最得力的王牌以实现“经济持续性增长”。原本独享展览业“蛋糕”的中心城市,现在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竞争者。不论是京沪穗这三个老牌会展中心城市,还是新崛起得天津、东莞、宁波、杭州都表露了发展会展业的图大略。

  在全国各大城市竞当会展城市时,烟台,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渔村”却陡然变成知名的“国际会展城”。1997年成功举办APEC使得烟台扬名海内外,而烟台的会展籍此美名也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当然,成功的举办APEC,这也说明了烟台所具备的实力。在1997年APEC会议上,作为发起人的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就曾说:“烟台本身就是充满活力的APEC的象征。烟台人民以自己的巨大努力,把本次博览会组织得非常成功,如果打分的话,我给满分”。

  如果按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所说:“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际化都市,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是能不能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博览会。”则烟台显然完全符合“这个”标准。烟台“一夜成蝶”的美丽蜕变,给各个竞争会展之都的城市一个很好地范例。如果一个城市要发展会展业就要充分发挥地域环境、产业等优势,方能成就“会展业拉动城市经济的持续性增长”的目标。

  2 一城已有“四馆”,还该建几多展览馆?

  2006年12月初,位于汉阳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开工建设。场馆总建筑面积达240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18.5万平方米。国际博览中心规模之大,设施之豪华,令人赞叹不已。有关部门认为,从战略上考虑,新建大型场馆势在必行。但现实情况是,武汉已有两个展览馆,展览面积利用率不足三成,经营效益差强人意。

  解读: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不约而同地把举办展会视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地政府为了更好地扩大效应,借会展发展当地的经济,场馆建设便成为城市的重点工程。自2002年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兴建展馆热潮。

  2006年底,武汉市在原有的两座场馆基础上,再次大规模建设新的“欧洲之门”。对此,许多人提出:汉口有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昌有武汉科技会展中心,这两个会展中心建成5年了,使用效率并不高,武汉为何还要建新馆?武汉市外经局对外贸易发展处负责人说:“展览馆是一个城市的门面和名片。武汉市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会展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树立武汉市对外开放的形象,这些投入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这不禁让人想起1997年海口会展中心的诞生也是缘起海南冬交会的“面子问题”,但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经营困境问题,便在2004上演“拍卖事件”。同样,武汉新场馆的建设与经营问题再次成为焦点问题。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总经理姚贤华说,“从我们的实践来看,会展对拉动城市经济有重要作用,但展馆自身想赢利是很难的。”对于建成后的武汉新展馆的经营该如何走?香港贸发局武汉代表周宏建议,武汉市更应超前考虑场馆的用途,想办法引进和培养会展专业人才,多策划一些有实际效益的展览。这样,会展经济才能成为一项赚钱的生意。

  3 上海牵头,长三角会展联盟达成合作

  12月21日,在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牵头下,长三角会展联盟首批19个城市在会上签署了合作协议。据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负责人介绍在这份合作协议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19个联盟城市在会展业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合力共赢,并且细致地划分了包括共同打造品牌、人才培训及流通、制定行业规范等六项合作任务。

  解读:在2005年的会展经济论坛上就提出,我国出现五大会展经济带里,长三角会展经济带是其中最为关注。以长三角——上海为例,很多专家曾担心上海2006年迅猛发展的会展业会挤压周边其他长三角城市的会展业发展空间。但事实上,这两年温州、嘉兴等城市会展业异军突起的事实已有力反驳了这种观点。

  据了解,由于浙江地区的小商品及轻工经济特别发达,尤其是在对外贸易方面很多外商都知道了温州的名字。因此,温州的小商品及轻工类会展发展相当迅速,规模及客商已经超过了上海很多同类展会。为了避免长三角各个城市会展业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并实现地区间的扬长避短、各显所长。近日,由上海牵头,上海与南昌、南京、杭州等六个城市会展机构联合发出倡议,与义乌、宁波、合肥等18个城市组建长三角城市会展联盟以共享会展资源。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会长吴承璘表示:在上海及其他城市迅速发展的整体态势下,长三角会展业正从各自为政的初级发展阶段,向以规模和品牌及跨城市资源整合互动为目标的高级阶段迈进。

  长三角联盟的成立从一方面将实现其他城市将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接,成为上海世博会相关会展项目的承办地。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此次合作使上海能专心立足于打造自己的高端品牌型会展同时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带动周边城市的会展业发展。

  会展经营

  林广志:21世纪会议决定方向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 时间:2007-1-12

  印象中的林广志博士既风趣又诙谐。采访当天,北京刚刚下了第一场雪,来自南方的他意味深长地说,“很幸运能在北京看到雪”。

  他的确很高兴,不仅仅因为看到了北京的雪,还因为前一天在“2006中国会议与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他的精彩发言很受与会者追捧。他演讲的主题是《21世纪泛珠三角会议产业的新格局》。在分析了泛珠三角会议产业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态势之后,他对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诞生及其对泛珠三角会议产业的影响作了自己独到的、战略性的阐述。并预言广州将成为泛珠三角的会议经济中心,而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将扮演重要的角色。这也引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会议运营商的浓厚兴趣。

  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以下简称白云国际)是广东省、广州市的重点工程,总投资超过30亿元人民币,是以会议为主体,配套展览、商业、酒店、公寓、写字楼等设施的超大型综合性国际会议中心。其用地面积约2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包括B、C、D三栋会议展览中心和A、E两栋配套酒店。包括10万多平方米,67间规格不一的会议场馆、2万平方米的展览场地及1100间客房。

  作为中国社科院研究区域经济的博士后,林广志总是把白云国际和广州市乃至泛珠地区的协调发展联系在一起。他认为:“会议决定方向。在信息时代,尽管人们可以通过信息渠道进行多方视频沟通,并可即时形成会议决议。但是,在21世纪,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关系人员汇聚一堂,召开全球或区域性的会议,仍然是机构或集团的主要沟通与决策方式。”

  五大利器打造核心竞争力

  林广志告诉记者,在白云国际落成之前,在广州举办大型的国际会议一直没有理想的场地,这和广州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其未来发展定位显然是不相称的。因此,广东省及广州市政府出于影响亚太、带动泛珠三角地区的战略考虑,制定了建设并打造一个国际性会议中心的战略计划。白云国际因此应运而生。成为广东省的高端会议的钦定之所。

  会展业专家指出,白云国际的建成,不仅填补了广州市高端国际会议场馆的空白,为广州在“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国际会展都市的目标提供了硬件支撑,更使广州在会展场馆建设方面处于国内领跑者位置。

  林广志打造国际性会议中心的信心还来自与其共同奋斗的高素质、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团队。“越秀集团和东方酒店集团作为白云国际的

  控股公司,为白云国际提供了强劲的资源和丰富的会展场馆管理经验,这两家老牌的国际化酒店会议经营管理集团将给予白云国际的发展多方位的、最强大的支持,我们的管理团队都是拥有丰富国际酒店会议管理服务经验的精英。”

  同时,林广志对广州将成为泛珠三角的会议经济中心深信不已。“广州的会议展览在泛珠三角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今后泛珠三角的很多大型会议和展览会都可能倾向于放在广州地区,国内公司或机构如果去香港和澳门办展览,总体成本会很高。因为任何一个会议或展览的专业观众都很重要,你不能要求观众统统到港澳去买单,但是如果在广州的话,也会吸引香港和澳门的观众,这是广州的优势,也是我们的优势。”

  此外,从场馆本身来看,白云国际是华南地区最好的会议场馆。据林广志介绍,白云国际的规模巨大,设施设备先进,业态丰满,集会议、展览、餐饮、娱乐、影视等各种功能于一体,具备举行高规格国际会议的各种条件。

  据了解,广州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成为珠三角的经济引擎。2006年GDP已突破6000亿美元。同时,作为广州经济的有力支撑,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180多家落户广州,像雅芳、宝洁、壳牌等等。这些因素迫切需要高档次、大规模的会议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落成和投入使用,可以极大地满足广州地区日益增长的国际性大型会议对场馆的需求。

  抓住机遇塑造白云品牌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2月15日,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即要建设成为国际化的会议、展览和商务中心。同时,白云国际致力于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白云国际论坛”是白云国际树立品牌的一个重要举措。林广志介绍,“白云国际论坛”是由白云国际发起和主办的一个经常性、高规格的论坛。在内容上,一方面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配合广东省“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的状况,举办IT、汽车、服装、 房地产等各种产业高峰论坛。目前论坛的具体架构还在设计之中。这种由会展场馆运营商自主发起的经常性论坛在国内还是不多见的。

  同时,白云国际还致力于建立“国际商会总部”,即为在广州的各国商会提供办公场所,用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商会落户白云国际。林广志表示,这是一个双方共赢的事情,也有利于各种资源的整合,欢迎有国际背景的各类协会、商会加盟白云国际。

  除此之外,还将建立的“白云国际商务港”和“白云国际美食城”,也是树立品牌的重要举措。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忽视的奥运商机,林广志认为,估计2007年广州市的商贸活动就会围绕奥运来操作,2010年广州又将举办亚运会,体育产业对经济的带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生逢其时,我们会和政府一起参与到其中,在参与过程中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

  在谈及赢利模式上,林广志显得很从容:“急功近利的赢利是不长久的。只有在经营管理上下功夫,只有通过不断市场化,不断扩展市场领域,开拓创新,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利润增长。我们会在东方酒店集团内部进行资源整合,比如会议和展览业务的互补,客房系统、营销系统等互相配合等等。最关键的是我们通过系统的建立并整合多个国际性会议品牌,将白云国际打造成为珠三角国际会议之首选地。”

  会议产业新格局

  在谈到未来泛珠三角会议发展格局,林广志坦言,白云国际将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泛珠三角会议产业新格局的形成。现在例如美国威尼斯人集团等许多实力雄厚的酒店会议管理集团都在抢滩中国,他们有的选择深圳,有的选择香港、澳门,但是这不足以撼动广州在泛珠三角的核心位置,这是由内地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稳健的发展态势决定的,而且高额的成本也势必让许多会议运营商更青睐于广州。

  他表示,香港、澳门会展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泛珠三角的联动,在会展、旅游、经贸等方面可以与广州优势互补。白云国际有可能会和威尼斯人集团进行战略合作。他非常希望看到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深圳会展中心、香港会展中心、澳门会展中心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良好格局。如果是这样,珠三角将成为世界会展经济最具竞争力的区域。

  资料

  商务部举办展览会管理办法(试行) 

  来源:商务部

  第一部分 总 则

  一、为加强对商务部举办展览会工作的统一规范管理和组织协调,根据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原则,特制定本办法。

  二、商务部举办展览会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整合优势资源,完善管理规则和运作机制,加强规划协调,促进国际经贸交流与合作,扩大商品流通与消费,推动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三、本办法所称展览会是指在境内举办的经济技术贸易及投资领域的博览会、展览会、洽谈会、交易会、采购会等。

  本办法所称商务部举办展览会工作是指需要以商务部名义作为主办、参与主办、协办或支持单位的内部审批、管理和评估工作。

  四、商务部举办的展览会应符合商务事业发展规划和商务部工作重点方向。

  五、商务部根据集中资源、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和市场化导向的原则,按照展览会对推动国民经济和商务工作的重要程度,对展览会实行分类管理。

  六、除采取申办制的展览会外,商务部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副省级市举办的展览会不超过一个,已有商务部举办展览会的省市不再新增;

  商务部新增举办展览会的审批在同等条件下向中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倾斜;

  新增展览会在时间和内容安排上与商务部现有举办展览会没有重叠。

  第二部分 展览会分类标准

  七、重点发展类展览会是指由商务部单独主办或作为第一主办单位的,对国民经济和商务工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展览会。具体标准如下:

  (一)全国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和意义、配合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或配合外交外贸多双边工作的需要;

  (二)具有全国性、综合性或较强专业性,国内参展商来自全国一半以上省(区、市),且展位比例达到30%以上;综合性展览会参展的主要行业在3个以上,专业观众总人次不少于观众总人次的50%;专业性展览会专业观众总人次不少于观众总人次的90%;涉外领域展览会境外观众人次不少于观众总人次的30%;

  (三)综合性展览会展览面积不少于30000平方米;专业性展览会展览面积不少于20000平方米;特殊装修展位面积比例不少于40%。

  (四)如非商务部发起举办的展览会,应已连续举办3届以上;

  八、参与主办类展览会是指对促进国民经济和商务工作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全国或区域性展览会,涉外领域的展览会以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或其他副部级以上单位为主举办,商务部作为共同主办单位;非涉外领域的展览会以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其他副部级以上单位和全国性行业组织或民间组织为主举办,商务部作为共同主办单位。具体标准如下:

  (一)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在展览会总体方案中,应有按照市场化、专业化运作的规划;

  (三)国内参展商来自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省(区、市),且展位比例达到20%以上;综合性展览会参展的主要行业在3个以上,专业观众总人次不少于观众总人次的40%;专业性展览会专业观众总人次不少于观众总人次的70%;涉外领域展览会境外观众人次不少于观众总人次的20%;

  (四)展览会展览面积不少于20000平方米;特殊装修展位面积比例不少于30%。

  九、支持引导类展览会主要是指对主要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发展潜力较大的行业性和地方性展览会,涉外领域的展览会以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或其他副部级以上单位为主举办,商务部作为协办或支持单位;非涉外领域的展览会以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其他副部级以上单位和全国性行业组织或民间组织为主举办,商务部作为协办或支持单位。具体标准如下:

  (一)利于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及在业内具有重大影响成长性好,对主要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涉外领域展览会专业观众人次与观众总人次的比值不少于40%,境外观众人次不少于观众总人次的1%;

  (三)展览会展览面积不少于10000平方米;特殊装修展位面积比例不少于20%。

  第三部分 审批与举办

  十、除对举办时间长、组织办展模式成熟、国内外影响大的展览会继续沿用原有举办方式外,对适合采取申办制的或两个以上申请单位提出举办相近内容的重点发展类展览会,可实行申办制。

  十一、新增展览会申请单位应提前一年向商务部提出举办申请。

  十二、举办地相关产业比较发达,市场份额比重较高。

  十三、展览会申请单位具备成功举办国际性或全国性大型会展活动的经验,具有组织协调商务活动的专门机构,具有举办商务活动所需的广告宣传、招商招展、接待服务等经费保障;举办地具备满足参展人员的住宿接待、安全保卫和交通设施等能力。

  十四、对展览会的可行性有充分论证,并征求国务院相关部门、行业商协会的意见;与境外机构或国际组织联合举办的展览会事先征求相关国家(地区)经贸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的意见。

  十五、展览会申请单位需提供的材料:

  (一)请举办函

  (二)展览会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展览会总体工作方案

  (四)展览会招商招展方案

  (五)展览会紧急情况应急方案

  (六)展品知识产权保护方案

  (七)国务院相关部门、行业商协会的意见

  (八)与境外机构或国际组织联合主办的展览会须提供相关国家(地区)驻外经商(参)处的意见

  (九)上届展览会总结

  (十)上届展览会会刊

  如为首届举办,可不提供第(九)、(十)项材料。

  十六、商务部收到上述材料后,研究评估并确定举办单位;对符合举办条件的展览会,依据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依据展览会性质确定牵头主办司局,报部领导批准。

  十七、对在中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地区举办的重点发展类展览会,商务部可在展览会宣传、招商招展工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十八、对参与主办类展览会,商务部在连续参与主办三到五届后,可退出主办。如需商务部继续支持,可由商务部所属商务促进机构代为主办、协办或支持单位。

  十九、对其他地方性、商业性以及不涉及商务部业务的展览会,商务部原则上不再作为举办单位,特殊情况需要纳入的,由归口管理单位会同有关司局研究报部领导批准。

  对与境外机构或国际组织联合举办的展览会,商务部原则上不作为举办单位。

  第四部分 评价与监督

  二十、牵头主办单位应在展览会结束1个月内将详细的展览会总结报告,包括展览会规模、展商数量、主要参展单位和人员、展览会成效等报部领导,抄归口管理单位。

  二十一、归口管理单位会同有关司局根据《商务部举办展览会评估标准》,对展览会提出总体成效评估意见。

  二十二、归口管理单位在每年度末对商务部全年举办展览会情况进行总结。

  二十三、部纪检部门负责对举办展览会的有关情况进行监督。

  二十四、展览会安全工作实行属地管辖的原则,共同主办地人民政府为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部内展览会牵头主办单位及人事司负责联系展览会地方主办单位安保部门,对展览会安全工作实施具体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五部分 部领导任职与出席

  二十五、与外国政府机构共同举办的展览会活动,根据外事对等原则,视外方任职情况可建议部领导担任组委会领导职务。

  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任职的展览会活动,可建议由部领导出任组委会相关职务。

  除重点发展类展览会外,其他展览会部领导原则上不出任组委会相关职务,如确有需要,可视情由一位分管部领导担任相关职务,由牵头主办单位提出意见会签办公厅、归口管理单位后报部领导批准。

  二十六、对重点发展类展览会,商务部领导可以出席相关活动;对参与主办类展览会,商务部领导视情出席相关活动。除此之外原则上不出席其他展览会活动。如确需部领导出席应由牵头主办单位提出意见会签办公厅、归口管理单位后报部领导批准。

  第六部分 其他

  二十七、商务部机关各司局不得以本司局名义举办或参与各类展览会。

  二十八、商务部各直属单位(含商会、协会、学会)不得自行以商务部名义举办各类展览会。

  二十九、本办法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会展信息简报 

  第 二十五 期    2007年1月15 日   深圳会展中心资料室编 

  会展动向 

  2006:中国会展业在机遇中奋进 

  来源:中华建筑报 时间:2007-1-8 

  即将走过2006年,中国会展业在国际大环境中面临大的机遇,这是日前首度在中国内地举行的第73届国际展览联盟(UFI)年会上,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就中国会展业现状的特点、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展望的演讲中阐述的观点。 

  规模飞速扩大 

  张伟在演讲中指出,随着亚洲经济的迅速崛起,全球会展业焦点转向亚洲,这将为中国会展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中国会展业正呈现出新的特点:中国经济发展为会展业创造条件;中国会展业高速发展,特别是会展数量、规模等持续扩大、形成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中小城市会展业快速发展;会展业规模化和规范化继续加强,其中同类展会的主办单位联合办展,形成规模效益;国外展览公司改变策略,由展会移植变为并购展会或者与中国展会主办单位合作办展;展会水平和会展设施进一步提高,其中品牌展会数量增加、会展观众组织等服务方式改进、会展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形成、会展设施不断完善;会展主办者多元发展;会展行业组织的作用日益活跃。 

  行标期待出台 

  据介绍,近年中国会展业的迅猛发展已经使其成为“朝阳”行业,但在越来越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监督、引导会展行业规范发展,中国原有的多头审批制管理模式显然不适应其发展。 

  对此,张伟认为,只有通过加强行规和行业标准建设等方式进行间接调控和引导,才是其良性发展的保证。当前,中国会展业“市场化、法制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将来,中国会展业应进一步加强行规和标准的建设。其中,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将不断完善。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通过建立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体系等方式,依法保护展会的知识产权。同时,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也制定了许多有关会展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并且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对会展业知识产权的保护。 

  创新强调自主 

  张伟同时指出,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会展市场日益国际化,竞争也将日益激烈。中国会展业正通过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市场导向,积极开发展会,不断创新展会主题策划、展会现场服务,从内容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对展会进行完善和创新以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并不断进行企业内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提高会展的科技含量,增强管理的科学性,确保中国会展业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竞争力。此外,业界还应该优化整合资源,不断开拓新的品牌展会,促使会展业从单纯的数量扩张向规模扩大、品牌质量的提升、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表面繁荣向会展品牌转变,真正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交流作出贡献,进一步提高中国会展的竞争能力。 

  人才瓶颈待破 

  张伟进一步指出,中国会展业人才培训工作将继续完善。尤其近年来,伴随着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大型会展活动纷纷落户中国、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外经贸活动的日益加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会展业发展。然而,会展人才的缺乏则成为制约该行业发展的瓶颈。所以,中国会展业对人才培训有较大需求,正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一些高等院校、会展行业协会、咨询公司以及国外教育机构等准备或已进入中国会展培训市场。 

  2007年我国会展业供需矛盾突显 

  来源:中华建筑报 时间:2007-1-12 

  新年伊始,我国会展业的走势如何呢?结合去年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2007年,我国会展业在巨大机遇面前,将出现供需矛盾加大的趋势。 

  过去几年,我国会展业整体规划不够理想,各自为政,条块分割,以省及城市的行政区域为基础制定会展发展战略规划。而随着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扩大了会展业市场容量。但问题的焦点也随之产生,会展企业的市场竞争加剧,势必造成会展业多方面供求矛盾,市场不均衡性产生。 

  层次低导致展会供需矛盾 

  我国会展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相对而言都比较小,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出现了结构性供需矛盾。一方面,一些低层次的、单一的和低技术含量的会展服务供给过剩,高层次的和高技术含量的会展服务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各省市自办会展的比例过大,专业会展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导致先期建设的高水平会展中心经营困难,正在经历高投入,低回报或无回报的时期。 

  实际上,由于会展业运作本身具有功能整合和跨边界的特点,一个城市发展会展产业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甚至要与当地的产业结构、服务行业发展等相匹配。一旦匹配不均,就会出现供需矛盾。 

  以往,我国的会展技术主要指信息化技术、展馆设施配套和展示技术、运输、管理技术等。纵观我国的会展业,其技术装备水平低,生产效率不高,服务水平较差。这种展会是无法吸引展商的,供严重大于求。 

  外商越来越看好中国会展业,中外会展企业的合作呈现多层次、全方位态势。美国、德国、英国等会展业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公司都在寻找与中国的合作项目,或合作建立企业、或合作办会展,形式多样。但大量跨国会展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市场竞争,短期内并不能解决供需矛盾。 

  高层次的、设计合理的展会太少,又使市场展会求大于供。虽然,一些大型的跨国物流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如德国汉诺威、意大利米兰和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这三个世界展览业巨头都在黄浦江畔设立了分支机构。这些大型的跨国企业凭借强大的资金、技术优势和先进的专业管理经验,全面进军国内市场,这使得国内某些势单力薄的会展企业必将淘汰出局;但是,也迫使一些有眼光的会展企业为了避免陷入孤军奋战、分散经营的局面而适时调整战略,加强合作和结盟,搞“兵团”作战,从资源、资金、网络的规模化入手,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通过兼并、代理、战略联盟等方式走规模化经营之路。 

  解决这种结构不合理,首先要加强对会展业发展的定位,打造知名会展品牌。政府通过对所在地区优势分析,对其会展进行准确地定位,使当地地名与会展紧密联系在一块。如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陕西的东西部贸易洽谈会、云南的昆交会、新疆的乌洽会、内蒙古约洽会等等。 

  人才缺乏引发市场供需紧张 

  国外会展公司的进入,势必加强了对人才的争夺,他们为了推行本土化建设,不惜重金利用各种手段从国内会展企业“挖”走高素质的人才,这将使得国内会展业人才争夺的竞争加剧,从而出现人才的供小于需。 

  我国会展人才亟待开发。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说,我们不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欧美发达国家,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展览业已相当发达,形成了成熟的会展经理人市场。尤其在德国和美国,不仅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会展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而且建立了专门的会展专业人才认证制度。如德国科隆大学的展览商贸学院和德国瑞文斯堡会展管理系是最著名的展览教育培训基地。在美国,则以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所建立的培训和认证体系最为著名。 

  目前我国会展人才表现为专业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流失率大,会展经理人极不成熟、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相对滞后。虽然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国内部分学院已经率先开设了会展的课程,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师大、广州大学、武汉大学等等。但还需相应的培训机构来提升我国会展人员的总体素质。 

  我们应该积极与国际会展协会开展会议设施、人员培训。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应加强与国际合作,通过与国际知名的会展公司或会展研究机构共同培训高素质的会展人才,通过举办国际性的研讨会来获取前沿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要增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根据不同的需要培养多层次的会展人才,对我国会展业的发展进行人才储备。 

  整合资源达到平衡供需 

  解决供需矛盾,就必须整合会展资源。我认为可采取两种途径:一是利用外资进行整合。外国会展企业为了本土化和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更倾向于与国内会展企业进行合作。我国会展企业可以“借船出海”,借此机会不断吸收对方先进的东西,以此来提高自己。通过与国外会展业的联合既充分利用了国内现有的会展资源,又搞活了我国会展市场。一是国内会展企业之间进行自主性结盟、联合、优势互补,重组会展资源,吸引外国会展公司来国内开展人员培训、举办展览和兴办合资企业,鼓励外资投向会展场馆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国际会展业协会设立地区总部,吸引国际著名会展服务公司在国内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同时要敢于走出去,要切实把握会展市场,克服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做强、做大、做出品牌,使我国会展业的运作走向正规化、规范化、国际化,提高我国会展业整体效益。 

  处于发展初期的我国会展业,一开始就面临国际化、入世的挑战等环境,其发展显得异常困难。此时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推动,中介机构、行业协会的协调,企业的运作三方面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的会展业只有适应环境和市场的要求,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会展企业自身素质,增强自身的实力,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采取国际化经营战略,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道路,才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求得生存和发展。 

  会展视角 

  我国真的跻身会展大国行列了吗? 

  来源:中展网 作者: 时间:2007-1-9 

  “我国每年举办各类展览会3000多个,已跻身会展大国行列。”近来,一些有关我国现在已跻身会展大国的报道屡见报端。仅仅是因为以上这些就能称我国跻身会展大国行列了吗?其实未必。 

  据相关人士说法,我国的会展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兴起,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并以年均近20%的速度递增,而且规模逐步扩大,场馆建设日臻完善和专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且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会展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会展业总体上存在场馆规模小、配套服务水平低、品牌展会缺乏、专业人才缺乏、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会展在国民收入中比重还很低。可见,我国要跻身会展大国的行列还有一段距离。 

  一些展会上出现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盛况,但其后也隐藏了许多参展企业的无奈。他们认为,到会人数的多少并不为业界所看重,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到会的专业人士有多少,另外所举办的展会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很重要。 

  因此要跻身会展大国行列,就应该加强办展会的硬件设施,从而提升会展业发展水平。比如继续加强会展基础设施的建设。组织国际性会议和展览,加强国内经济、技术、文化、体育交流,都需要加强会展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培育一批有品牌效应的展会和一批有专业水准、有竞争力的会展公司;优化会展业的外部环境,打击各种欺诈、欺骗行为,规范会展业的市场秩序;最后,加快培养会展项目策划、展馆管理、设计布展、配套服务等各环节所需的专业人才。 

  就像一个人一样,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实力,无论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新闻解读 

  来源:中国经营报 时间:2007-1-12 

  1 烟台,“大渔村”变身国际会展城 

  1997年初,当烟台要代表国家承办第二届APEC国际贸易博览会的消息传开后,“美国之音”报道说,“这次会议将在中国黄海边的一个大渔村举行”。此后,烟台又成功举办了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暨展览会、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APEC投资博览会、APEC电子商务博览会等经贸盛会11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会展城”。 

  解读:会展业对其他产强劲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使得很多城市市长纷纷谋求起这张最得力的王牌以实现“经济持续性增长”。原本独享展览业“蛋糕”的中心城市,现在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竞争者。不论是京沪穗这三个老牌会展中心城市,还是新崛起得天津、东莞、宁波、杭州都表露了发展会展业的图大略。 

  在全国各大城市竞当会展城市时,烟台,一个名不经传的“小渔村”却陡然变成知名的“国际会展城”。1997年成功举办APEC使得烟台扬名海内外,而烟台的会展籍此美名也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当然,成功的举办APEC,这也说明了烟台所具备的实力。在1997年APEC会议上,作为发起人的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就曾说:“烟台本身就是充满活力的APEC的象征。烟台人民以自己的巨大努力,把本次博览会组织得非常成功,如果打分的话,我给满分”。 

  如果按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所说:“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际化都市,很重要的一个评判标准是能不能承办高水平的国际博览会。”则烟台显然完全符合“这个”标准。烟台“一夜成蝶”的美丽蜕变,给各个竞争会展之都的城市一个很好地范例。如果一个城市要发展会展业就要充分发挥地域环境、产业等优势,方能成就“会展业拉动城市经济的持续性增长”的目标。 

  2 一城已有“四馆”,还该建几多展览馆? 

  2006年12月初,位于汉阳的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正式开工建设。场馆总建筑面积达240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18.5万平方米。国际博览中心规模之大,设施之豪华,令人赞叹不已。有关部门认为,从战略上考虑,新建大型场馆势在必行。但现实情况是,武汉已有两个展览馆,展览面积利用率不足三成,经营效益差强人意。 

  解读: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不约而同地把举办展会视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各地政府为了更好地扩大效应,借会展发展当地的经济,场馆建设便成为城市的重点工程。自2002年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兴建展馆热潮。 

  2006年底,武汉市在原有的两座场馆基础上,再次大规模建设新的“欧洲之门”。对此,许多人提出:汉口有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武昌有武汉科技会展中心,这两个会展中心建成5年了,使用效率并不高,武汉为何还要建新馆?武汉市外经局对外贸易发展处负责人说:“展览馆是一个城市的门面和名片。武汉市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会展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树立武汉市对外开放的形象,这些投入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 

  这不禁让人想起1997年海口会展中心的诞生也是缘起海南冬交会的“面子问题”,但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经营困境问题,便在2004上演“拍卖事件”。同样,武汉新场馆的建设与经营问题再次成为焦点问题。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总经理姚贤华说,“从我们的实践来看,会展对拉动城市经济有重要作用,但展馆自身想赢利是很难的。”对于建成后的武汉新展馆的经营该如何走?香港贸发局武汉代表周宏建议,武汉市更应超前考虑场馆的用途,想办法引进和培养会展专业人

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圳会展中心图片库 |深圳市会议展览业协会|合作单位|友情链接|网站地图|网站广告